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一個傳奇的故事 ──《布達佩斯大酒店》

以獵奇且輕鬆手法製作的《布達佩斯大酒店》為另類的荷里活電影,給人眼目一新之感。

這令我想起母親說故事的第一句:「從前......」。這個「從前」到底是幾多手資料的前塵往事?人之所以要生兒育女,除了是基因使然外,天注定的還是要將有趣的故事或史料留下,讓後世人得以傳頌千古。

原著小說改篇而成的電影比比皆是,惟以「主僕情」的題材甚少,且每一個角色都鮮明不已。甫一開場,由女孩在作家面前讀出這故事,再由已故作家回憶年輕時與酒店董事Zero的深入對話作為起始,引領觀眾一層層的進入歷險之旅。

前來酒店的客人並非為了到該處度假,而是為了主人翁Gustave的風流倜儻冒名而來,他是一個有著歐洲典型魅力的男士,能出口成詩、對客人的一切均瞭如指掌,親切貼心,並且是酒店的靈魂。至於Zero,人如其名,沒有了古斯塔夫,也沒有了這個忠僕。電影中的堆層疊次可謂清晰,貫徹了原著的精神,打從老婦人D夫人的死揭開序幕,繼承遺產、被追捕、入獄、逃獄、遠走高飛,打敗敵人,就像遊戲機的過關,令觀眾也替主角們喘不過氣,幽默風趣之餘不失紳士風格,從小故事窺看如詩如畫的歐洲風景及建築,完全是視覺上的享受。

導演透過作家之口,以一派正經的態度描繪出一個滑稽的故事,雖是荒旦,卻又感覺真實。也許,如史料般輾轉經歷了一個世紀,即便連作者本人也把故事以真相般看待。


儘管影片裏滲透著淡淡的悲哀,然而,這樣子把「喜劇糖衣」蓋著看來,似乎成了一個浪漫而深刻的故事。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狗肉與文明 (完)

我們再談談「狗」在本質上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動物。

撇開文化、道德及物質條件等問題,經常有人掛在口邊說豬、牛、羊、雞等都是生命,何以人們對吃狗肉的譴責特別嚴厲?當然,在物理學上確實只是一個物種,生命本無分高低。

在智力方面,如果單純說狗比其他動物聰明,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大多科學驗證已得出豬、黑猩猩等都比狗的智商高出多倍。但從狗的進化流程來看,有記載狗的歷史已近三萬年之多,被馴化的歷史已經歷過萬年,經過人類的特意配種,現今狗隻變得越來越被馴化,亦正正因為這個原因,人和狗建立了一個長期合作和依賴的關係,使得狗和人類的溝通比任何動物更好。人只要看著狗,狗就可以知道你想牠做甚麼,學習指令動作方面,邊境牧羊犬可以學習超過一百零五個動作而分毫不差,堪稱人類始祖的猿猴類或黑猩猩等都比不上狗。這種特殊的關係,同時也贏得人對狗有大量感情的投射,這些都是別的動物所不及。

狗的馴化使得牠們喪失了某部份的覓食本能,依賴人類而生,這也能解釋到狗比貓更黏人。在近百多年裏,商人為了將狗隻變成暢銷商品,「迷你型」犬隻品種數目越來越多,在這情況下,對生物的基因發展也嚴重扭曲,狗隻在被人棄養的情況下大多只能苟延殘喘,我們大力反對吃狗肉的同時,亦大力譴責棄養者的劣行,正因我們的道德水平比以往更提高。

不難發現,歐美等地會不惜一切耗損人力、物力拯救貓狗,甚至延伸至雀鳥、鱷魚或食用類動物亦然,令我們知道「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要性,才能孕育一個理性而文明的國家。西方文化一直佔優的原因亦是因為最接近人性,令到世人依從之餘亦會心悅誠服。

狗肉與文明 (二)

前文提及,從歷史演變,大多數人對吃狗肉之所以作出譴責,都是最近百多年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加上人的「同理心」兩者而成。

先說「同理心」,討論人會否殺狗前,我們應該問人類是否天性是不殺人?人類中有三個巴仙的人是不當人類是人,他們殺人是沒有感覺,我們先撇開這類人的討論。在理論上,人是抗拒殺人,因為這是基因中天性的一部份,即使是看到被殘殺的圖片時,同理心使然也會感到不安。歷史裏,人類也是喜歡以大逃殺形式取得政權,但根據史料證實,二戰時大約二百萬粒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嘗試叫一個普通人拿槍然後望著對方眼晴開槍,絕大部份人都做不到。接近這五十年來,人類的道德水平達到某一程度,大型戰役、殺人等逐漸減少。看到ISIS組織的惡行,全球各國都會作出嚴厲譴責,這也是跟吃狗的原理是一樣。


前文也提到,全球八個國家仍然將狗視為食用肉類之一,當中也有北歐及美國某些州份,那麼,到底西方文化對我們影響有多深?所謂的西方文化,談及的就是兩個層面,其一是物質條件的提升;其二是人類思想上的進步。然而,人類的道德不一定經常為「贏」的一方,正因為它與物質條件是互為角力,例如在戰亂地區,「人相食」也會發生,更何妨吃狗肉?新畿內亞會養豬作為寵物,但當豬隻長大後仍然會劏了來吃,由於該國物質條件貧乏,即使哭著也要吃了自己的豬。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狗肉與文明 (一)

在《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一書裏,實然作者也未能清楚道出「吃狗肉」與「文明」之間的關係。有關這個議題,人言人殊,不能簡單從某一角度或三言兩語可得出結論。故此,我也嘗試深層次探討這個猶如「燙手山芋」的話題。

在討論前,我們是否要為「動物皆平等」方向想想。極多人喜歡用「素食」扯上關係,既然吃豬、牛、羊、雞是肉,為何「吃狗肉」就要強烈譴責?實然,從物理學的角度,其他動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生命要混為一談,理論上是平等。

美國的調查顯示,世界仍有八大國家喜歡吃狗肉,美國的夏威夷州有大量報告指出,由於州法律滯後,不少的基層人士都愛吃貓狗,其餘的國家包括越南、瑞士、塔希提島、中國、墨西哥、韓國及北極圈附近地區。

上述的八個國家吃狗的原因都不外乎兩種,其一為環境使然,例如瑞士近阿爾卑斯山脈、塔希提島及北極圈附近,這三個地方均不易得到肉食,吃肉也是為了保暖的原箇;至於其餘的地區,吃狗肉乃屬傳統習俗,例如越南北部認為過年後吃狗肉會帶來好運,中國內部些省份自古以來一直視狗為食物之一。

從歷史流程看,大多數人之所以作出譴責,都是最近百多年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加上人的「同理心」兩者而成。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如何科學地殺人?

近年「出位」的書籍層出不窮,也是這些異類的想法,使得讀者們大開眼界,了解到不同的事物。

早年前的《完全自殺手冊》算是數一數二的頂兒尖兒離經背道之書,近日在書店裏看到《法醫‧屍體‧解剖室謀殺診斷書》,作者道格拉斯‧萊爾(D.P. Lyle)是一名法醫,此書不但以專業、且科學的角度一一解釋如何科學地殺人,更接受全世界各地的讀者來信,包括美劇中的殺人橋段,又或稀奇古怪的問題,作者均會以多層次的科學理論、化學物料及環境要素解釋殺人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等,煞是有趣。

書的行文整體都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譬如有丈夫問,用甚麼槍傷或穿刺物可令妻子無法生育但又能存活,書中也會用上千字解釋各種各樣的利器及可能性,只是最後一句打趣地告誡讀者:「傷害他人身體乃違法行為」。亦有女朋友詳細描述殺害男朋友的方法及處理屍體過程,萊爾也會仔細分析。

書中大多的問題,一般都是來自電視劇作家、電影編劇及小說家,他們一般會為美劇及歐美電影製作精緻且慎密的殺人佈局,因此,即使連環境、氣溫等細節都會問個明白。萊爾厲害的地方,除了對本科的了解外,更對醫學史的源考有所闡述,吸引讀者能對過往的醫學說法與現在能作一對比。

美國這塊土地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敢講、敢說,也敢大膽出版的求真精神,那怕是敏感議題,他們不會棹忌此等話題而不作討論。至於讀者會否依樣畫葫蘆嘗試,這已不是作者或大眾所關心,因為即使沒有這類書籍,殺人者仍會千方百計作出違法之事。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我用這樣的方式愛你──談《解碼遊戲》

《解碼遊戲》劇目以二次大戰英國為背景,講述天才艾倫圖靈製作超級機器「Christopher(電腦的雛形)務求擊敗德軍的「尼碼」機器而花近兩年多時間製作,當中受盡打擊及屈辱。由於每天德軍會把尼碼的資料重設,任何數學天才都只能用極有限的時間去解碼,無法應付數以千萬計的數量,圖靈便想到以機器對付機器,準確計算出敵軍的攻擊位置,當中包括了聞名的「諾曼第戰役」,多數人以為當年盟軍只是「碰正好運」,事實卻非如此,在綿延海岸線上何以會精準地找到德軍的著陸點?回想起來這絕不是運氣所至。

貫穿全劇,導演都是以「情」去牽引故事。倘若沒有暗戀的同學Christopher鼓勵,圖靈或未必接觸「解碼」這門科學。到後來好友逝世,電影雖沒有交待主角何以要協助世界解困,但個人認為,圖靈希望藉以好友命名機器,令世人能紀念他心目中這位重要人物,並非要為國為民逞一時英雄。到了中期,他又遇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人──Joan。不管主角的性取向如何,事實他同樣是愛著女主角,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去關心、照顧及引領她發展事業。可是,為了令Joan得到真正的快樂,最終他還是假裝不再關心以求讓她離開,在那個年代,同性戀或雙性戀是一種原罪,圖靈也似乎逃不過孤獨一人走上自殺之路的命運。

無名英雄的事蹟在二戰後隱藏了近五十多年才得以平反。姑勿論當初他是甚麼的目的,結局仍然是幫助了世界幸免於難。幫助了人類,但法律卻要他走上絕路,剝奪他去愛人的權利。再者,如果他能多活幾年,說不定電腦時代能提早到來,意味著更早能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那是多麼荒謬的一個悲涼結局。

正如編劇Gragam Moore在台上所言,勉勵世人要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貫徹電影帶出的普世價值;亦不要再帶著有色眼鏡歧視別人,任何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可以說是許鞍華電影系列中最不喜歡的一齣,不是演員功力,也不是電影情節內容,而是由扮演作家的諸位演員親口說出背景,並且對蕭紅、蕭軍二人的經歷作出判斷和交待。這與荷里活導演Theo Angelopoulos由演員直接與觀眾對話的手法無異。然而,大導似乎低估了進場者的水平,個人認為,觀眾或多或少對蕭紅是有所認識,否則絕不會花錢看此類型片種,文藝片最棹忌的就是用上這種彆扭的說教告知觀眾是怎麼一回事。

人物傳記類電影的目的乃是呈現主角的一生經歷,此片在史料搜集、戰時場景、衣服造型、氣氛及對白上做了很多功夫,以半紀錄片形式拍攝。蕭紅、蕭軍兩人的愛情貫穿全劇,「厄運」似乎從沒有放過蕭紅,背棄了父母媒妁的婚姻,愛人卻撇下了她。人言可畏,離開家園是當時惟一選擇,走投無路的一個偶遇,造就與蕭軍一拍即合。就這樣,從東北到華北、從青島到上海、又從武漢到重慶,時代也從滿州國走到民國;中日戰爭爆發,又輪到了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命運總是不繞人,除了生活顛沛流離外,蕭軍一次又一次的外遇對蕭紅打擊甚大,甚至可以說得上是情感的困擾奪去了蕭紅的生命。

不得不提片中最珍貴的一段。魯迅夫婦與雙蕭的對話,政局混亂,紅軍必需整合文壇統一戰線,大多文人紛紛左傾,正如魯迅認為,起初不少人還可以保留風骨,但當受到壓迫,他們比左派更左,敵人並不可怕,怕的只是禍起蕭牆。正如蕭紅堅執寫《呼蘭河傳》,共產黨上台後多年,這部作品才被人重視,文學價值亦沒有因為時代更迭而損。


一九三六年七月至翌年一月的短短半年才算得上是蕭紅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可以暫且擱置蕭軍,忘卻經濟枷鎖,也不用到處奔走,好好的寫作。電影裏的處處留白,「生」是痛苦,「死」,對蕭紅而言才是她另一個「黃金時代」的開端,正如她寫《呼蘭河傳》,目的只為回歸最原始的平淡,最簡單的生活。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紅玫瑰與白玫瑰

有人把亦舒與張愛玲兩位作者比較,說亦舒是模仿張的風格寫小說。對此說法,實在不能苟同,張愛玲對人性的刻畫入微,生活中幾近任何細節都能得心應手,沒有一字、一標點是多餘的,看她的小說是一種享受。

十分認同某作家的一句說話:「好的新詩是要有赤子之心,好的小說是要有世故的人生。」但凡讀張愛玲的小說或散文都彌漫蒼涼之氣,可能是早年家庭及情路坎坷有關,加上她對中外歷史有一定認識,獨樹一幟的形成了「張學」。

《紅玫瑰與白玫瑰》一文載於一九四四年《上海雜誌》。佟振保將所有女子一併稱為「玫瑰」,玫瑰既艷麗,也有截然不同的風情姿態,正如他生命中的兩個女人──紅玫瑰嬌蕊,白玫瑰烟鸝。一個世紀前的男女思維模式,到現在還是湊合。

成功人士,不為甚麼,只為符合母親與大眾期望,娶了象徵純白且高貴的烟鸝為妻,女的也不為甚麼,同樣是為了符合人群中的「那個指定男人」。這就如現代人一樣,打造了一個「好好先生」形象,就要永遠永遠的沉淪,不斷維護這個形象。自信游刃有餘在烟鸝與嬌蕊之間,實然最痛苦的卻是振保,被倫理道德這枷鎖綑縛,又不想認命,振保可能才是文中的可憐人!正如他以為紅玫瑰被拋棄後會凋零散落,冷不防紅玫瑰轉迅已茁壯重生,繼續對其他男子騷手弄姿,剩下的他只有怨懟、憤恨。對於白玫瑰與裁縫師的暖昧,振保鄙視著這個所謂深閨賢淑的妻子,以縱慾、打罵的方式作出報復。在現實裏,他從沒有愛過任何人,自私的人永遠將問題怪罪旁人,導致悲劇無限的延伸,累及別人。

或多或少,散文中都投射了張愛玲的個人感情,她既有紅的熱情,也有白的傳統,但終究都好像得不到愛神的眷顧,愛情裏的心事總是虛虛幻幻、似有還無!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愛的方程式

最近從醫學雜誌看到對人類產生「一見鍾情」感覺的解釋,內容大致是說每個人都有較弱及較強的細胞,弱處剛好碰到別人的強處,那就成了一見鍾情的方程。人類生存的意義如果從物理上解釋就是不斷繁衍,基因互補的好處就是令下一代體格更強健,難怪這種感情會令人如痴如醉,倘若失去另一半更會生不如死,悲慟良久。這亦正正能解釋到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人類的機制是會喪失理智,即使藥物或信仰也無法提供協助。

要遇上這種基因互補的機會率大約是千份之一,因此,大多的情侶及夫婦幾乎都不是這種配對。正如電影《愛的方程式》裏,主人翁霍金在二十一歲被確診患上「漸凍人症」,明顯上基因已產生了異變,女主角王爾德理論上已不會因為這病已產生一見鍾情的效果,顯然是另一種的真摰感情。
英式電影與美式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對生活細節中的細緻描繪,與生活無異,同樣的展現出如行雲流水的平淡。《愛》劇的主線沒有圍繞霍金在科學上的成就或起伏跌宕,反而重點刻劃與第一任妻子的日常生活。從婚姻、生兒育女、家居打理乃至丈夫助手,無不由妻房一手包辦。然而,現實是殘酷,單靠「非不理智的愛」又豈可長年累月支撐一個家?劇中最後是以霍金「讓愛」作為結束,並且與看護伊萊恩日久生情,與王爾德道別,結束二十五年婚姻。

可笑是電影沒有把真實的情況告知觀眾,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也只是維持了十一年的婚姻關係,就如他前年接受雜誌訪問,當時記者問及甚麼令他思考最多?霍金毫不猶疑回答:「女人!」形容遇過的女人都無法理解。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被港版譯為《愛的方程式》,正好與主題切合,甚麼東西都存在著解釋的可能,惟獨「愛」是沒有方程,大科學家徒盡一生精力也找不到真相。而「愛」也正是不少哺乳類動物之起源,「沒有愛」也不會有今天的人類和世界!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沒有假貨的淘寶

利益申報:個人絕不是鼓勵盜版行為,創作人的心血誰也不想被別人抄襲,以下內容純粹個人看法。

早前中國首富馬雲公然在傳媒面前說淘寶沒有假貨,大力指責假貨是無良商人的伎倆,亦是無力之人太傻、太天真,怎麼可能用二十五塊錢就能買一隻勞力士鑽錶?這是不可能,也是自己太貪了!

聽了首富這番說話,實是感觸良多。淘寶伊始,無良商人在網站內百花齊放,膺品、假貨等充斥,同時也成為網站的重要收益之一。當然,中國人哲學,把別人的「勞力士」改改名字變了「大力士」,那就成了自家品牌,鑲嵌紅寶石位置換了藍寶石,盛惠人民幣二十五元不是夢。賣者快慰,買者也能滿足虛榮感。老實說,馬雲先生不正是因為這伎倆而踏上首富之路嗎?

最近,明顯的已看到淘寶網站上「打假」的行動,不少疑似名牌已被強迫性下架,看到的都是過萬元以上的「真貨」。然而,朋友教路,如看中了那些名牌貨,只要在搜尋欄內輸入中文譯音,例如要找Hermes,輸入「愛瑪仕」手袋也能找到數百元的自家品牌,又或是,用類似的音譯或取考的字眼再多加找尋,必然會找到類似產物。打假之說又如何實行?

誰能夠大聲說出,從來沒有直接或簡接購買到膺品?即使是身上一件衣服,也極有可能是數年前廠商從歐洲款式抄襲下來,只是自己不知情,自以為是一件「原裝正品」。富貴了,顧客都成了貪心的傻人,著實是有點數典忘祖的意味。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菊與刀

人類學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未成氣候,直至近十多年後的今天方興未艾,專家們紛紛加入研究;近年,更有不少人類學的熱門討論。《菊與刀》作者Ruth Benedict正是人類學的專家,成書於一九四六年,至今仍為中外學者研究日本文化的必讀之物。

書名《菊與刀》來烘托「日本」可謂貼切不過。菊花正是日本皇室家徽,予人一種儒雅、謙和的隱逸感覺。戰國時期,日本的鑄刀技術出神入化,已是世界聞名。凶猛冷靜之餘,同時承載著民族的堅毅意志和信念,《菊與刀》正是靜與動的交鋒,也彷彿是性情中的一種深層次矛盾。

《菊與刀》的感覺卻令我想起史景遷的作品《婦人王氏之死》,能夠以深入淺出的角度將問題帶出,有歷史的紮實根基,亦是由外國人執筆去描繪東方世界,甚至比亞洲人更了解自身的問題。作者從明治維新倒台,以至日俄戰爭後的歷史去探討二次大戰日本人的特性,解釋了當時政府的問題導致民眾對侵華有著一腔熱血,且義無反顧。對於天皇,就如神一般的由心拜服,各安其所就是應然的義務,他們克盡禮教,同時也勇敢嗜血,正是此書引人入勝之處。

個人最喜歡的還是最後一個章節 ── 投降後的日本人,儘管行文中走不出大美國主義的陰霾,但仍然充滿理性分析。在幕府時代後段,日本幾乎已全面接納「西化為本」的目標,正因這特殊的文化,使得天皇主動會晤麥克阿瑟後能順利指導及重組日本內閣架構,亦令世人了解當時的日本並不是極端的威權主義,而是懂得隨著情況改變的功利主義之國,重建「新日本」乃迫在眉睫,當付出高昂代價後,事實證明了軍國主義已徹底失敗,要洗刷「戰敗國」的污名,不得不大徹大悟重新改變思維和發展方向。

近年,看到不少報道說日本內閣再次萌生軍國主義的念頭,相信這也是對自我民族的認同多於行動。世道已變,稍為回頭一看,「戰敗」這傷疤仍歷歷在目,歷史也不會容易的重演。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黃的」時代的終結

不經不覺「黃的」已為澳門服務了二十五載,相信不少澳門市民也曾使用過他們的服務。宏益與政府合約的規限,亦令到經營一直無法擴大,這「優質服務」似乎與澳門人無緣!

合約談判破裂,這也代表了澳門交通史上一個時代的終結。相比於「黑的」,我們對「黃的」的感情更加不捨。不是說「黃的」服務特別好,而是「黑的」實在太差。

稍為留意交友平台,不難發現有多個群組早對「黑的」服務極為不滿,尤其以夜更的士投訴更為嚴重。這不單局限於本澳人或內地遊客,就連居澳的外籍人士也紛紛成立群組,將日期、時間及事件經過巨細無遺且有系統的紀錄下來,務求政府可將每一個個案稍加重視。可惜的,暫時來說都只是一堆文字而已,群組管理員也曾把資料交發政府,換來的只是「等通知」的態度,究竟政府何時才能認真對待這問題?

除了濫收車資問題嚴重,司機服務態度也是不堪。雖然說科技日新月異,在不久未來司機將面臨取代,但這二十年來看來我們還是要忍受那「青黃不接」的過渡,加上勞工法保護政策傾斜下,澳門司機不愁「無飯開」,不以駕駛的士為生,也可以轉行以駕駛「發財巴」、旅遊巴或賭場豪華驕車等。經常觀察到,即使在高薪情況下,他們仍然對工作抱怨,對乘客或市民充滿怨憤,並且要把怨氣發洩在別人身上,確實難以理解。

政府對「黃的」的續約未免太過苛刻。然而,氣盡已定,黃的時代終結已成事實,輕軌鐵路亦逐漸落成,似乎意味著一個新交通時代的來臨,但未來是好是壞仍是未知之數,總體而言也不甚樂觀。政府對交通問題上一直使用「鴕鳥政策」,這到底還要令市民受苦多久?天曉得也!

鳳闕階前的黃豹

我好比鳳闕階前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是回來,母親!
                                              聞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今天,讀此詩感覺諷刺非常,聞一多以海獅比喻英倫,以中國人身份極渴望著香港的回歸,在當時是既陌生又遙遠之事。香港回歸至今已十七年,見到的仍然是香港人不斷思量著身份與母體的關係,這頭於地位險要守夜的黃豹,到底該如何自處?

歷史的進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桌上已在討論「香港回歸」的問題,直至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頓時颳起一陣移民風潮,股市大瀉,有錢的、無錢的也攜家帶產紛紛離去,人心惶惶。

與澳門大相逕庭,近日的運動看到的正是人民對「身份」的含糊、矇矓。

儘管不少的人不太承認中國人的身份,但與中國的關係、行政、法治等確實受大陸支配。如聞一多所說,地位既險要、亦重要;一個香港在短短數十年間生養了一個上海和一個深圳出來,亦是南方交通要塞,中西文化交匯點。承襲了英國人百多年統治,有著奉公守法的精神,對事物能持著開放的態度。從近來的政治運動看來,不少人仍然對於這份「強加的感情」似乎未能接受,只能潛移默化,忌操之過急。


幾番風雨,國家如要這頭黃豹繼續安份守己下去,要的可能是耐心,除去那恨多愛少的病患,聰明的信任當地人,這樣才不失鳳闕階前守夜的責任。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攝影的修養

與某朋友聊天,年輕時的「敗家玩物」之一莫過於攝影也。

在六、七十年代,購買一部專業照相機乃屬天價,「打工貴族」一個月工資僅數百元,而一部照相機卻能花上過百元,菲林更是昂貴非常。那時候,手裏拿著一部照相機,不少少女就會自願當上模特兒,好替青春留倩影,男士有時為求淑女垂青,省吃省用也在所不惜。

相片效果要達到某一種層次,除了要具備優質照相機和菲林外,更要有好的技巧,包括操控相機、鏡頭配搭及沖曬等。「技巧」二字亦無他矣,就是要不斷不斷的練習拍照,才能掌握得當。在菲森價格不菲的年代,朋友對著一盤水果動軏要犠牲過千張菲林才能達到較滿意的效果,確實與「燒銀紙」無異!

事移世易,人人手上已有一部數百萬像數的手機,相機功能日新月異,單一個app就能弄出不同精美效果,遠遠超越所謂「技巧」。

就個人的看法,攝影的走向雖已走向大眾,但攝影的修養卻不是人人能學,這就如一部文學典籍,讀者沒有一定的修養,根本無法體現到作者的心路歷程,也不會得出讀後感;牛嚼牡丹,對不諳者乃是一堆文字,又或是一個單純故事而已。

要將攝影從現實走向藝術化和人文化,確是難之又難的藝術層面昇華。與文學不同,攝影者有時無需接受過高水平文化薰陶,慢慢也能摸索出一些事,這是從社會大學裏所看到的一些特別「角度」,作品中也能看到另類的感覺,也是時代下的一種心靈和人民質素的提升。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神經的藝術 ── 談草間彌生

世俗人的愚昧,到底扼殺了多少個天才?草間彌生可以說是幸運兒,要不是有母親的不離不棄,可能已早不在人世,更不會看到她今天的小說及畫作。

有「前衛的女皇」之稱的草間,一直存著嚴重的心理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否則自殺的念頭揮之不去,也令她活於痛苦之中。有醫學家說過,所謂的天才就是「得不到平衡」的人,意旨天份只能則重在某一點上,其他的生活起居卻是無法自理,這可以體現在愛恩斯坦及梵高等人的身份。同樣,草間絕對是他們的其中一份子。

草間彌生這名字其實從來也不陌生,很多人也看過她密集式波點的大膽設計。能夠將不安、恐懼及遑遑不可終日的感覺呈現在生活靈感上,全是她跳出框框天馬行空的佈置。茫然暈眩的黃圓點黑色南瓜更是各大時尚雜誌、潮人恩物。除此以外,小說及文章都是草間的拿手好戲,儘管文章有時充滿著陣陣的哀傷、激盪無名的興奮及極端渴求真愛的情感,也由於道德枷鎖使得我們無法突圍逾越出軌,這真性情可能正是現今都市人所需、所想的,正好填補了心靈上的空缺。


引自草間彌生在一九五四年的一段話:「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不停旋轉著,我對紅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紋,産生了強烈的恐懼,我認爲它就像是咒語,正在剝奪我的生活,我爬上階梯企圖逃離,但階梯卻在我腳下散開,我從上面跌下來。」半個世紀以後,八十五歲的草間仍然存著極大的恐懼,但同樣貫徹這段說話的內容,就是為了逃避,不斷的熱衷創作。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紐約精讀遊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直困擾著大多數的印度婦女,隨著時代轉變,儘管部份女子能入讀學校,結婚後還是要出嫁從夫成為家庭主婦,甚少能像港澳女性事業家庭兩兼顧。這樣的傳統更是根深柢固,即使賦予自由主義供選擇,她們還是會以家庭子女為重。

港版譯名《紐約精讀遊》(English Vinglish)的一套印度電影,故事雖平淡,但卻值得世人思考印度的婦權現象。

簡單不過的情節,已婚婦人Shashi為平凡的家庭主婦,閒時會做一種名為Laddu的甜品賣予街坊朋友,這也是她引以為傲的唯一寄托。後來為了居於美國紐約的甥女婚禮要到當地協助,不諳英語的她終於鼓起勇氣到紐約報讀英語短期課程。起初是偷偷上課,課堂學生也來自不同國家,在學習過程中漸漸找到別人的尊重,亦體現到自己的家庭存在著嚴重的男女歧視與不平等的階級觀念,學習英語卻令她重拾勇氣和自尊。

印度平均每天都有兩至三宗的強姦案發生,政府貪污腐敗嚴重,落後地區的女子家庭更會強迫被強姦者嫁予施虐狂徒,法、律、令、例對人民是毫無保障。這樣無法無天的事情每天上演,試問怎不令世人心寒?這類強調「女性主義」的電影是希望喚醒世人的重視,種姓制度如果仍舊千秋萬世的存在,號稱「金磚四國」之一的龐大人口之國相信永不能發展起來。

正如影片中Shashi制止某同學訕笑英語老師乃同性戀的問題般,雖然性取向不同,但感情中的傷痛是一樣的,簡單一句卻看到美國的族種主義與傳統印度男尊女卑的明顯分野,亦證明了種族主義早已被世人唾棄的原因。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人性的善與惡 ─ 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近月都沒甚麼好戲上畫,被影音店老闆主動推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確實是一套類近「發條橙」式的瘋狂電影。

整齣電影以青年雷納托的跟蹤、窺視從而陷入了情慾幻想世界。發生在美麗的西西里島上,看似簡樸、過著沉悶日子的居民,男人們都貪婪的希望擁有瑪蓮娜的身體,而女人們個嫉妒蠻橫,欲除之而後快。人性的醜惡正因這女子的存在而由被激起了千重浪。

二次大戰時期,寡婦在社會上地位低微,父親也同時過身,可憐女子貧困交迫下由寡婦變成德軍的妓女,都是無可奈何!戰事結束後,婦女們急不及待在大街上將瑪蓮娜羞辱、毒打及剪髮,平日對美人謙謙有禮的男士們卻袖手旁觀,生怕沾染上不必要的是非,可憐人也只好驀然離開傷心地。最諷刺的,當瑪蓮娜夫婦再次重返傷心地。身段臃腫,色衰愛弛,西西里女人當作沒事發生一樣相敬如賓般生活,再大的仇恨也都不存在了。

影片中的瑪蓮娜從不對男人搔首弄姿,「淫婦」及耳語卻不斷的傷害著這女子,女人因妒忌而中傷美麗女子私德有虧;男子因為佔有欲幻想著女子的濫交、淫蕩,造就了美麗也成罪過。就像荷馬史詩《伊利亞德》裏讚頌海倫:「海倫走了進來,她的美麗使老人們肅然起敬」,即便是老人也對「美艷」不能自拔。

電影中儘管沒有交待,但以瑪蓮娜的美艷根本可以離開西西里,然而,她卻選擇了留下,守著對丈夫的承諾,重返舊地也沒有採取報復。瑪麗娜的人性是高貴且聖潔,亦正是這種強烈對比,更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蘋果橘子思考術

這是繼《蘋果橘子經濟學》後的又一好書,作者教導了我們該如何思考小問題,從而啟發成就大事。經常強調「理性思考」的我們,到底有多「理性」?這基本上完全可以體現在數理及經濟學上作為應用。

譬如說放棄的好處,正如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永遠不要放棄,永遠不要放棄......,大小事都不要放棄。」不放棄的最重大原因旨在於「沉沒成本」(sunk cost),一旦投放了時間、精神和金錢,放棄將產生反效果。然而,作者指出這些時間和金錢成本如果投放在其他方面,可能將獲利更多。例如一段沒結果的感情,再投放感情也只是徒添痛楚。面對無理的上司,縱然嘔心瀝血工作,結果也是不合符市場的報酬,盲目堅持有時候只換來悲劇而已。

另一個例子,書中提及到大胃王小林尊在研究吃熱狗上都花了一段長時間思考,大胃王比賽只針對如何「吃更多」,而小林尊卻想到令熱狗變得「容易吃」的解決方案,例如研究將麵包與熱狗腸分開吃,中途飲水的水溫,音樂節奏會否影響食慾等問題作出思考,使得這個瘦個子能輕易奪得大胃王這個稱號。

我們經常都忘記了最基本的思考法則,其中一個就是「誘因」,經常性地會將問題複雜化,而忽略了還原基本步的要訣。在特定環境下,只要我們想出一個方法可以引起在場人士的誘因,那麼已代表將問題解決了一半。

在職場打滾,不難發現甚少人會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而引致的錯失,說「不知道」和「對不起」這詞組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氣。實然,針對問題的根源,我們不是只得「一條腿走路」,怪只怪動腦筋時間太少,沒有全面地思考問題所在。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縴夫的腳步

確實是被「縴夫」一詞所吸引,甚麼是「縴夫」?如作者小思所言,縴夫就是指用自己體力把載重的船逆流而上,再拉到目的地的腳夫。在她的筆下,大部份的老師都是縴夫,老師的角色象徵了把知識、情感和人情世故教授予學生,彷彿就像把人、事、物運送,乘載。

實然「運送」是副,整書主調的是討論「如何逆流」。香港世事紛亂,一個資深的教育者眼中更有著無限感慨。從小思的筆觸看到的是一個鐵錚錚的人,句句滲透出傲氣、風骨。全書收集了她在這十多年來《明報》的專欄文章,當中最為深刻的是諷刺國民教育的章節。

誰教我們愛國?老實說,從港英殖民時代以來,人們並無受過甚麼特殊「國民教育」。多年來內地一旦有天災人禍,港澳人民總是休戚與共。作者引用了一九六二年大逃亡潮期間的一則花邊報道反映當年情況:「香港有許多小舞廳,每天設下午茶舞。但五月期間都停業了,因為許多舞女要去新界教濟難民。請今天讀者別想歪了,她們跟平民百姓一樣,帶著食糧藥物,拋給即捕即解的中國同胞。」看到這裏,想想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會這樣做?

小思的教育理念是烏托邦。然而,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我不明白,何以港澳這樣發達的地方不能使用「學卷制」形式而行?政府與其資助學校製作「大鑊飯」式的教育制度,倒不如將資源放在家長手中,由他們選擇最好的學校,把學店或差劣的學校淘汰,這樣才能讓教育生生不息存活下去,而不是讓縴夫承受「逆流巨浪」。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也同歡樂也同愁

國學大師陳寅恪對歷史上的貢獻,相信也不用多說,這個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幾乎影響著每一個文科生的學習生涯。

這個一生只沉醉在書本的人,留下來生平軼事不多,偶爾在書店架上看到在去年出版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作者正是陳寅恪的三位女兒,細讀之下,其實真正的作者似乎更像唐篔,陳寅恪在四十多歲才結婚,女兒們對他的印象實在不深,書中大多都用上了唐篔留下的文檔資料及憶述而成。

此書完全沒有半點學術,又或半點的政治成份,只是從生活點滴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由於要躲避戰亂,陳曾經走難去香港,《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正是在香港的太子道成書,陳由於自小體弱多病,幸而唐篔是一名體育健將,在女兒眼中,家中的事無大小幾乎都是由母親主理,甚至後期陳在中山大學任教之時,妻子唐篔也當上了他的助手,查證文獻、部份翻譯及寫作等也是由唐協助,可謂「萬能女俠」。到了一九四九年後,陳寅恪已完全失明,不少的手抄稿也是由唐代筆。

全書最悲慟的是最後一章,文革時期的艱苦歲月,紅衛兵已不允許陳再寫作,但在他們倆的結婚周年、生辰日子裏仍偷偷寫詩交換作禮。此書之名也是從一九五九年的結婚周年詩中取出,寫道:「同夢匆匆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侏儒方朔俱休說,一笑妝成伴白頭」,而唐篔也回覆寫道:「甘苦年年慶此秋,已無惆悵更無愁。三雛有命休縈念,歡樂餘生共白頭」,同一詩體,有情有義;現今人們,又豈能理解這種超越了夫妻、朋友及知己的關係。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沒有借過的書」展覽

坐擁數以萬計書籍的圖書館在澳門也都有數個,自問也算愛書之人,以有涯之生去閱讀無涯之書海,實是難為!何況,好書每天成千上萬地發佈、印刷及上架,我們還剩下多少生命去汲取更多知識?

日本最近舉辦了一個名為「沒有借過的書」展覽。多得電腦的協助,彈指之間人們便可統計出到底每間圖書館有多少書籍從未被借閱,這些書籍就好比一個深宮美人,可憐未老頭先白,帝王何曾識美人?不同的是,美人易白頭,價值不如書本的高,只要是好書,哪怕千百萬年後,價值仍然不菲。

另一層面上思量,書本的借閱率越多價值是否越高?從這個展覽上看到,這並非存在著必然的答案。俗語云:「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百貨應百客,對於不入廚的人而言,一本烹飪書的價值只是會令屋主徒添苦惱,惹塵、浪費地方之餘相信已沒有其他。然而,這烹飪書依舊資料豐富,內容全面。因此,如果每年都能舉辦這類型的展覽或售賣活動,相信不少人也會受惠。

大量沒人借過的書,啟發了我們更應該多利用電腦空間。電子書的勢頭早已銳不可當,以這些書籍為例,如果再沒有人借閱或售出,他們的下場相信只會落入堆田區內,如果能夠及早將之變成電子檔,這價值仍能留於世上不至埋沒。傳統的作者們也該想想,是時候要放棄傷害林木轉成電子交易吧!

甚為期待澳門有一天可以舉辦相同類型的展覽。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

如不是在《讀書好》節目中介紹,恐防又會錯失這本好書。謹此推介讀者們也能細閱這本好書。

甚麼人會喜歡這本書?如劉細良所言:「相信是所有愛書之人也有相同感受」。書中內容講述二次大戰時一位美國作家與英國書店的書信往來,書信一寫便是二十年的光景。作者海蓮‧漢芺(Helene Hanff)以自己實名代入主角,與英國書商購買書籍。打從第四封信起始,漢芺幾乎已把書店的人視作知己好友,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不斷向書店內的職員寄送包裹,這種分毫不收的舉動,不但止深深感動到店內每一個人,書店老闆與她相濡以沫的感情更是筆觸細膩,細水長流,如雁往返的交往,相信不是現今世代人們所能輕易感受。

說到寫信,都不知有多少年沒有執筆親手寫一封信給記掛的人。科技發達,彈指間就能將訊息傳到千里以外,我們都缺乏了「等待的甜蜜」。是的,等待同時也是痛苦的根源,當讀到書中的中、後段,書店內各人的先後呈辭、離世、生活困窘及種種不幸,令人惋惜之餘,像現代人一樣,也會感到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及無力。難得的是,在二十年的難關裏,總有一個人能洞悉你心中所思所想,馬上能找到一本切合當下心境的書籍,甚至會幫你重新包裝洗刷,這份心意又是何等的貴重!就連老闆妻子也有醋酸,然而事實上,看到愛人能找到一個「知己」,看到自己未能與丈夫心意相通,發乎情、止乎禮的微妙關係,相信只能羨慕罷了!

如果此書只為虛構,我相信確是虛構得太真實,令我堅信世上確有一家「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的書店在倫敦街頭,等著全球的愛書人前往。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狄更斯的隱密情人

"The life is nothing without a company." 

相信稍對文學有興趣者,無不拜讀過《雙城記》、《孤雛淚》及《塊肉餘生記》等名著,狄更斯對當時英國文壇的影響力非常,乃至今天我們仍要以此等作品作為學習基礎。

電影《狄更斯的隱密情人》在二零一三年尾上畫,與眾多的文藝片種一樣,如果沒有奧斯卡提名,我也恐防錯失了這套電影,文藝片從來也是難以與商業電影匹敵。

有著淡淡哀愁的情調,需要將步伐緩慢十拍下來才可看出精粹。由來才子配佳人,他四十五歲,她那年十八歲,他已婚,也是十孩之父,仍然愛得不悔,愛得轟烈!狄更斯事業處於泰山之顛,然而生命中的女人卻姍姍來遲,這地下情終要浮於地面,保守的維多利亞時期,男人堅持登報與髮妻仳離,因為只有小妮子才能諳懂他一切的作品,欣賞到他的才情。

不知是否天才橫溢的大文豪均有著相同的性情,中國的徐志摩如是,狄更斯也如是!這隱密情人對大文豪到底有著何等影響?後世人爭議認為日後作品《遠大前程》女角原型正是這情人的雛型,當然,這是不可而知的答案,只有狄更斯本人才可作答,但在他日後的作品筆下的女性角色裏,似乎每個都有著情人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他選擇小情人的原因。


二零一二年正值狄更斯誕辰兩百周年,公子多情,此片導演也故意讓人看到才子的另一陰暗面,到底這份情是情真意切,還是一剎那的衝動,還是由看官們自行分曉。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偷書賊》

世界上的一切幾乎也原於人類對知識的渴求,女主角麗莎也不例外,同樣也是因為這股力量,能夠支持她在亂世中存活下來。

文字版的《偷書賊》在許多年前看過一次,由於電影的誕生,今天再到了圖書館看了新版,煥然一新!

與其說女主角「偷書」,倒不如說「借書」更為貼切,她只是借助文字的威力,向馬斯說出一個個故事,好死不如歹活,支撐這個不見天日的猶太人心靈上的慰藉,也為防空洞內各人提供了一線生機。

書本情節中最令我震憾的是小女孩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人們娛樂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玩意,松果、樹葉、石子及二手斷腳洋娃娃都能成為禮物,足見二戰期間物資匱乏。然而,主角追求的卻是心靈上的滿足,透過文字,可以對事物有所幻想,對故事抱有希望,同時也是對戰爭裏生還的人們作了一大鼓勵。另一大諷刺的,你永遠不能想像一個猶太人身上會存有希特拉《我的奮鬥》,最後他將書本塗了白油,希望麗莎能寫下自己的奮鬥日記,但同時間,馬斯也透過文字認識了希特拉,覺得他是個人才,就連死神也頗認同。

透過馬斯這個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我相信作者也是熱愛文字之人,曾幾何時連知道外界天氣也是一種奢侈,活著的一分一秒都怕連累別人,每日只能以文字和故事作伴,釋除心中的難受傷痛,這也是書中的高明之處。

死神與噬夢者角色相近,人在做,天在看,馬斯、露比及養父母等人的靈魂永遠純潔高貴,不會因為戰亂、貧乏而被受污衊。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將怨氣寄托在布偶上

路姆西熱,不單直捲香港,執筆之際已看到交友網站供澳門人團購,留言也有數十個,看來確是頗受歡迎。

後知後覺的傢俬店,如今已馬上將「路姆西」易名「路福西」,但也按捺不住港人的情緒,澄清產品不涉及任何政治或宗教活動,又表示「深感遺憾」!

實然,有甚麼值得澄清和遺憾?時代巨輪下,具象徵意義的又豈止一個布偶,大多數人只是借題發揮,生產商誤打誤撞,這筆爛賬怎樣都不會扯到商家頭上來,除非是別有用心。當然,作為商家,求財而已,馬上的道歉或停產就能繼續在內地暢通無阻,聰明不過。

江山代有神獸出,今天路福西,明天又有別的布偶出現,真正要害怕的是政府,受擲之人今次反而欣然接受這個布偶,更在政府官網上貼上一則類似自嘲的照片,來一個錯有錯著,可是,這場公關災難似像一團火般越燒越旺,被人在社交網站惡搞之餘,更被社會大眾口諸筆伐,如果認為這是「送贈」,又何以要法律控告這兩個青年?倘若下次又有人掉小木偶、羊駝或熊,又是否再用這個自嘲方法挖苦,然後又大玩法律程序控告社運人?


普選前有篩選,狼布偶後仍然有千千萬萬個布偶上場,得益還是生產商,看來弄一個神獸展,各出奇謀的為政治人物設計獨有的布偶,似乎比這「諧音」翻版貨更來得合時。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人類與動物間的道德 (下)

一個會被小貓的可愛融化心房的主人,同時也酷愛貂皮大衣的光澤;可以對親吻小貓小狗的人,何以對水貂遭受劇烈且部電擊或頭都重擊的事實置若罔聞?可能連她自 己也無法明白。這種演化心理從來也是這樣,看待動物的態度及矛盾從不感到困惑。正如大多人認為「人類和動物平等」是合理。可是眼看到的家中貓、盤中牛,卻 是一個偽善的行為表現。

這完全能用心理學解釋,稱之為「精神麻痺」。

例 如我們會對一隻樑上築巢的小鳥被驅趕而感到氣憤,又或對單一的流浪貓狗作出餵飼,然而,當有數以百萬計的鳥類被大自然災害奪去生命,人們的反應卻是漠不關 心。悲劇越大,人類對數字無法承受時,憐憫情懷也隨之崩毀,當作是新聞一樁而已。再者,深入探究人類與肉類的關係從石器時代甚至更早前已開始,我們的祖先 經歷過幾次大型的飲食習慣改變,由纖維主食轉到雜食成為主流的原因並非單純的只為生存,而是生物學家對基因的發展作出的結論,肉食能令腦容量發展快速增長 三倍,因此雜食性對直立人的發展不可或缺。


而且,說到最後,我們無法以同樣的「平等」認真看待各種動物,因為極端的保護動物主義者與大多數人的生活形態無法融合,讓人喘不過氣來。朋友、家人及同事根本無法理解你在做甚麼,形成逐漸疏遠的關係。因此,我們還是繼續這種既多變,又偽善的生活吧!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人類與動物間的道德 (上)

由於收養了狗隻作為寵物,近日不斷反思到一個問題──何以雞、鴨、鵝、豬或老鼠的性命比貓狗還要低下,人類到底對動物的道德界定是怎樣劃分?

以往,在吃肉的時候都沒有想過此類問題,如此一來,又值得我們深思這個問題。恰巧,尋找這方面資訊同時,世界另一端又有人與我有著同一疑惑。《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是一本類似《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有著同樣意義的書籍,即人類在道德判斷及選擇上出現許多的矛盾或似是而非的悖論;譬如說,鬥雞與吃雞肉對比,大多數人都認為鬥雞是殘忍,把生命視為遊戲競賽是不道德,但咀裏啃著的麥樂雞、肯德基多汁的雞腿或大塊雞排時,到底又是不是殘忍非常?有否受到良心的責備呢?

如今一比,自此以後在啃肉類時都會想想動物被割脖生劏時的慘狀。

至於寵物,狗罐頭經常標榜以鮮鴨、雞或鹿等吸引消費者購物,何以狗的地位會被其他動物為高?這也是我們歧視內地人吃狗時,被他們痛斥的一個道理,他們認為吃雞鴨鵝既然天經地義,衛道之士何以認為貓狗的命比其他動物更高?而且,人類每年特意配種數以百萬的老鼠作為實驗,科學家如此崇高地位的人也如此,何以將吃狗看作不文明來看待?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那些年的blogger

雅虎將於本年年底的blog服務關閉,還記得那些年,有事無事都會開一個網誌,事無大小,好讓自己馬上能利用互聯網之便紀錄所有閒事、大事或心情。有些朋友更會特意為此去學習網頁程式,務求令自己的網誌與別不同。相比現在,每三個月、半年或一年才更新一次的網誌,雲泥之別。

科技一天萬里,今天要寫下一時三刻的心情,我們大多會用facebook等交友平台,無他,寫下所有的一字一句,一個標點及一個心情符號,大多人都希望獲得所有朋友的注視,別人的一個“讚”,成了一個重要指標,比網誌的page view更為重要,沒人讚好的東西,似乎也沒有甚麼觀看價值,「作家」已不像從前要得到評判的光環加冕,不論好的差的只要能擁有越多的“讚”,文學家就這樣的練成了。

每一個盛極一時的軟件/通訊工具都標誌著一個特定的時代,由ICQMSNBlogger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每種流行之物均印證著科技的大步發展,以往我們只能死守在電腦前才能使用,如今一個智能電話就能隨時隨地的與人溝通,被淘汰的產物感到惋惜外,似乎在實際用途上已逐步被其他軟件取替,不進則退,永恆之定律也!


如今雅虎blogger的服務關閉,代表著曾經輝煌的一個年代又過去了,在這一刻,我已想到在不久的將來自己的網誌需要移師到其他地方,然而,網誌的功能又豈是其他軟件或通訊工具可以取代?它正代表著一個電子模式的日記,確實,不想讓網誌就此消逝於網絡世界中。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澳門身份又掀爭議

擾攘一陣子的內地生獲派發澳門身份證事件,發展如今政府仍未有所定奪。然而,在這一段時間裏,卻觸發了小城裏專上學府學生的神經。

嘗試以客觀一點的角度分析此事。

首先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澳門人手是否真的嚴重不足?根據勞工局批出外勞額數字,實然仍有兩成多是企業仍未使用,到底是怎麼的一回事?我們要將政策改動前,是否有必要查找出人資辦與勞工局之間批核情況的問題所在?其次,澳門自二OO六年開放賭權後,大型賭場吸納了不少的本澳居民,人手不足乃司空見慣。我們必需要釐清人手不足到底是哪些行業或工種,首當其衝的「重災區」主要為餐飲、零售、中小企或清潔行業等中下階層人員,試問輸入了在澳畢業的內地生後,他們會否願意投身中下階層等行業以彌補不足?

如今的企業聘請情況,主要是以該人才是否適合公司而作出決定,即是僱主認為外勞較本澳人更適合某一職位,他們就自然會向人資辦作出申請。職位配對從來也是「你情我願」,結果,中下階層應聘情況相信仍然沒甚改善。至於文職工作的競爭,天賦上從來也因為澳門人的文化、語言能力及適應性而佔優,學莘們根本無需擔心。再者,企業挑選外勞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為工資考慮問題,許多中小企根本無法支付過萬元的工種,外勞取得澳門身份證即等同澳門人,工資與本澳人看齊,良性競爭似乎看不到出路。

因此,將《澳門基本法》作出改動,結果相信未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反而卻可能造就待業人口滯留本澳,帶來另一些隱憂等問題。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女人心中的「蜜裏調油」

《紅樓夢》第九七回提到:「寶玉一日家和我們姑娘好的蜜裏調油,這時候總不見面了,也不知是真痴假病」。北方如今慣用「蜜裏調油」一詞,意指大概為廣東話的「如膠似漆」,就如蜜和油不能分開般,二人感情親暱得很。

鄰埠的千億遺產案暫時劃上了句號,陳生結果被判監十二年,判得輕與重已不是重點,而是這個極富娛樂性的案件也隨之而落幕。大眾訕笑一番後,有人在家中開香檳慶祝,猶如過節般快樂,然而,這是不是有點良薄?我指的並不是那個覬覦別人身家的男人,而是那個受情傷的女主角。

作為女人,我為此遺產案的女角難受,偶爾也會想想,一個寂寞的女人,早年守寡,與夫家關係一直惡劣,與娘家姐弟也相當疏離,與其把錢留給他們,倒不如留給一個能帶給她歡樂的男人。她心中也明白,這個男人只是過客,無法和她長相廝守,得快樂時且快樂的一種心態,因此,在她生前無條件的餽贈了數十億元,也貪圖了一時之快,與男人拍下了種種的片段,如今,所謂的快樂片段竟成了全港澳人恥笑的憑證,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難堪?死不暝目!

蜜和油本是不相干的東西,強行調和在一起,外表雖是密不可分,但內裏的味道卻是不倫不類。對小甜甜遇人不淑,儘管是她個人的悲劇,我們也不該多踩一腳,行惡者已遭天讉,確是沒有這個必要。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贈品的價值

潮流所趨,不論大牌子或雅緻的化粧品店,如今都流行贈送一大堆試用裝贈品,目的當然是希望閣下能多消費,用過感覺良好,就回頭再光顧吧!然而,這模式的消費為地球又帶來了多少的浪費?

日常生活中的浪費,可能會說少不免。例如不小心打印錯誤,又或浪費食水,這也是都市人常見的陋習,我們只能儘量減少。但某些故意製造的浪費,是否值得大家思考?要製作一個試用裝的小型樽,要虛耗多少資源?而我們隨手一扔的垃圾中,能夠循環再造的又有多少?即使能夠循環再做,額外要花費的資源例如要清水洗滌、大型的焚化及其他化學品的加工等,又造成了多少的浪費?顧客在購買產品時,價格亦已將試用裝的成本包含在內,即等同多付了額外的錢,這不是三重的浪費嗎?

贈品的價值,似乎已遠超想像。到頭來,納稅人也要支付這筆費用,就像英語諺語中的一句:「世上並無免費午餐」。

紅海戰術,商家們為了利益爭個你死我活乃無可口非。但荒謬之極的,是政府主力推行的「浪費政策」。在香港要申請回鄉證,除了要帶備照片外,還要申請人額外附上光碟,累積一年光碟的數量足夠舖滿一個大球場,想來想去,要求遞交光碟的目的實在令人難以理解。至於澳門,為了單一的博彩業興旺,填海的面積也越來越大,除了影響海洋生態,亦影響了澳門原有地質上的變異,君不見新口岸賭場附近凹凸不平,又或樓宇離地近一呎的景象嗎?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虐畜何價?


鄰埠近日虐畜問題嚴重,打開報章,幾乎每日一至二宗,令人咋舌,而且手法越趨殘忍,淋火油燒狗至重創,刀插幼貓,活生生的用力把貓撻死等等惡行,所謂的罄竹難書,也莫過如此!

小城一年內都會有幾次大型的遊行活動,吸引不少寵物愛好者參與。經常在澳門的大小報章上,都會看到貓主狗主不斷的炮轟政府,主要是為了他們沒對立法的訴求作出回應。以往我一直沒留意,東南亞許多地區早已立法保護動物,甚至正研究推動成立「動物警察」專責調查虐畜事件,相比於澳門,沒有任何條例保障流浪貓狗,使得虐待動物案不暇於香港,極度落後。

其實想深一層,如果立法成立之日將會是澳門賽狗場關門之時。本澳現在已有不少愛護動物的團體已去信澳洲當地,要求不要向澳門賽狗場輸入格力狗作為比賽之用。實然,當狗隻再無利用價值,又或受傷嚴重之際即會馬上進行人道毀滅,毫無人道可言。

我不知道澳門政府該如何權衡這個亞洲唯一具有特色的賽狗博彩活動,到底是他們結業,還是繼續營運?如今看來,這個「話事權」卻旁落在澳洲狗場手中,只要他們不再供應狗隻,也就等於斷了澳門賽狗的後路,觀乎最近某些團體的行動頗為積極,不知能否有短期內收效。

然而,立法並非單一保障動物,文明社會根本不應存在虐畜的行為,因為只有小動物生命得以尊重,人的生命才顯得更有價值,至少,必定要令虐畜兇徒付上沉重的代價!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孤星淚

世界著名音樂劇《悲劇世界》無緣一看;然而,適逢今年聖誕上演《孤星淚》電影,抱著極大的期望進場,同樣亦沒有令人失望,個人認為此片堪稱為近十多年來最好的一部電影,絕對不可錯過!

相比於音樂劇,電影的感染力更為強大,原因是電影的場景及服飾可以交待清楚時代背景,描寫得更細緻。

經歷過「法國大革命」,法國人民生活仍然苦不堪言,二次革命的情緒高漲。以小人物的艱苦困窘去描繪出大時代,此乃不少大文豪的慣用手法是也。

以氣勢磅薄的音樂及囚徒的苦役作為開場,展開主角尚萬強的艱苦一生。

整套劇濃罩的都是一種宗教情懷,當人走到絕路仍然遇上不幸,當世道不公,革命運動一浪接一浪,生活無依,貧困交迫,唯一的心靈依靠就是宗教,男主角生命中幾次重大的抉擇都是被宗教所影響,苟且偷安抑或坦白一切?值得人們深思。

除了宗教問題,代表建制與自由也成了強烈對立的二元關係。傳統的西方價值觀提倡自由、平等的問題同樣是革命的精神所在。警察角色正是建制中的佼佼者,賈維爾一生只為法律效忠即等同正義,但他在革命中看見人們為爭取真正的公義犠牲,亦為尚萬強的善意所感染,內心的衝擊使他無法願諒自己過往的種種而投河自盡,這正是雨果最終想表達建制倒下的重要訊息。

此片全劇演員「演而優則唱」,絕不遜色於原著音樂劇中的歌唱家。一個鏡頭長達十多分鐘,歌唱之餘同時要表現出內心的情感,完全理解何以奧斯卡獎項具有世界性的公信力;遠比港、日、台、韓,甚至東南亞製作電影中所謂的影帝及影后不可相提並論也!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宿命何堪 ── 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以童話式的包裝去掩飾一個悲慘故事,可能正是李大導的擅長之處。

完全能夠理解何以「PI」一劇未能在歐美大收,這套極為沉重的電影,看畢只會令人整日沉思在PI的痛苦經歷中,觀眾如未能領略箇中的深層意義卻是一件美事。

簡單不過的故事情節,印度家庭因財困而被迫離開本國前往加拿大另闢新天地,惜航行途中遇上大風暴,全家罹難,剩下PI一個獨自漂流。片中包裝的是一個美好的童話,斑馬、猩猩、鬃狗與老虎,最終都被老虎所吃,PI與老虎在鬥智鬥力下二人終成朋友,互為照顧,直到二百多日後PI被人救起,老虎跑回森林過回自己的生活。

然而,這並非一個美好的故事,只要稍加留意結局部份就會得知其實是一個人吃人的深邃故事。就如PI所言,斑馬為水手,斷了腿,上了船後,即被廚師(鬃狗)作為食物,阻撓人吃人慘劇的猩猩實為PI的母親,最後廚師亦將其母殺死,老虎即為PI的邪惡一面,將三人的屍首吃掉為求自保,這當然對一個十多歲的年青人極為沉重,因此PI也唯有將一切的種種化作動物,以其殘酷本性掩沒自己吃人的經歷。

原著高手之處用了許多的比擬法,例如老虎名為Richael Parker,這正是十九世紀一個著名的案件,小孩Richael也是無親無故的一人,在海上遇難而被人吃掉。

至於PI與老虎一同上岸的島,其實只為其母親漂浮在海上的屍首,狐獴即為蛆蟲,由於PI喝過大量海水致精神紛亂,最後將吃蛆蟲裹腹的經驗化為全島的獴去解釋。最後,當有人拯救PI後,老虎的邪惡本性亦無需再回頭向其道別,他亦可捨去這種痛苦讓牠隱藏心中。

整個故事蘊含宗教意義,善良而軟弱的他一開始懼怕老虎,深信神力,到底是宗教力量幫助了他渡過難關?還是應該相信科學,意識到「老虎」是他生存下去的關鍵?耐人尋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