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愛的方程式

最近從醫學雜誌看到對人類產生「一見鍾情」感覺的解釋,內容大致是說每個人都有較弱及較強的細胞,弱處剛好碰到別人的強處,那就成了一見鍾情的方程。人類生存的意義如果從物理上解釋就是不斷繁衍,基因互補的好處就是令下一代體格更強健,難怪這種感情會令人如痴如醉,倘若失去另一半更會生不如死,悲慟良久。這亦正正能解釋到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人類的機制是會喪失理智,即使藥物或信仰也無法提供協助。

要遇上這種基因互補的機會率大約是千份之一,因此,大多的情侶及夫婦幾乎都不是這種配對。正如電影《愛的方程式》裏,主人翁霍金在二十一歲被確診患上「漸凍人症」,明顯上基因已產生了異變,女主角王爾德理論上已不會因為這病已產生一見鍾情的效果,顯然是另一種的真摰感情。
英式電影與美式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對生活細節中的細緻描繪,與生活無異,同樣的展現出如行雲流水的平淡。《愛》劇的主線沒有圍繞霍金在科學上的成就或起伏跌宕,反而重點刻劃與第一任妻子的日常生活。從婚姻、生兒育女、家居打理乃至丈夫助手,無不由妻房一手包辦。然而,現實是殘酷,單靠「非不理智的愛」又豈可長年累月支撐一個家?劇中最後是以霍金「讓愛」作為結束,並且與看護伊萊恩日久生情,與王爾德道別,結束二十五年婚姻。

可笑是電影沒有把真實的情況告知觀眾,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也只是維持了十一年的婚姻關係,就如他前年接受雜誌訪問,當時記者問及甚麼令他思考最多?霍金毫不猶疑回答:「女人!」形容遇過的女人都無法理解。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被港版譯為《愛的方程式》,正好與主題切合,甚麼東西都存在著解釋的可能,惟獨「愛」是沒有方程,大科學家徒盡一生精力也找不到真相。而「愛」也正是不少哺乳類動物之起源,「沒有愛」也不會有今天的人類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