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某朋友聊天,年輕時的「敗家玩物」之一莫過於攝影也。
在六、七十年代,購買一部專業照相機乃屬天價,「打工貴族」一個月工資僅數百元,而一部照相機卻能花上過百元,菲林更是昂貴非常。那時候,手裏拿著一部照相機,不少少女就會自願當上模特兒,好替青春留倩影,男士有時為求淑女垂青,省吃省用也在所不惜。
相片效果要達到某一種層次,除了要具備優質照相機和菲林外,更要有好的技巧,包括操控相機、鏡頭配搭及沖曬等。「技巧」二字亦無他矣,就是要不斷不斷的練習拍照,才能掌握得當。在菲森價格不菲的年代,朋友對著一盤水果動軏要犠牲過千張菲林才能達到較滿意的效果,確實與「燒銀紙」無異!
事移世易,人人手上已有一部數百萬像數的手機,相機功能日新月異,單一個app就能弄出不同精美效果,遠遠超越所謂「技巧」。
就個人的看法,攝影的走向雖已走向大眾,但攝影的修養卻不是人人能學,這就如一部文學典籍,讀者沒有一定的修養,根本無法體現到作者的心路歷程,也不會得出讀後感;牛嚼牡丹,對不諳者乃是一堆文字,又或是一個單純故事而已。
要將攝影從現實走向藝術化和人文化,確是難之又難的藝術層面昇華。與文學不同,攝影者有時無需接受過高水平文化薰陶,慢慢也能摸索出一些事,這是從社會大學裏所看到的一些特別「角度」,作品中也能看到另類的感覺,也是時代下的一種心靈和人民質素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