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也同歡樂也同愁

國學大師陳寅恪對歷史上的貢獻,相信也不用多說,這個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幾乎影響著每一個文科生的學習生涯。

這個一生只沉醉在書本的人,留下來生平軼事不多,偶爾在書店架上看到在去年出版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作者正是陳寅恪的三位女兒,細讀之下,其實真正的作者似乎更像唐篔,陳寅恪在四十多歲才結婚,女兒們對他的印象實在不深,書中大多都用上了唐篔留下的文檔資料及憶述而成。

此書完全沒有半點學術,又或半點的政治成份,只是從生活點滴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由於要躲避戰亂,陳曾經走難去香港,《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正是在香港的太子道成書,陳由於自小體弱多病,幸而唐篔是一名體育健將,在女兒眼中,家中的事無大小幾乎都是由母親主理,甚至後期陳在中山大學任教之時,妻子唐篔也當上了他的助手,查證文獻、部份翻譯及寫作等也是由唐協助,可謂「萬能女俠」。到了一九四九年後,陳寅恪已完全失明,不少的手抄稿也是由唐代筆。

全書最悲慟的是最後一章,文革時期的艱苦歲月,紅衛兵已不允許陳再寫作,但在他們倆的結婚周年、生辰日子裏仍偷偷寫詩交換作禮。此書之名也是從一九五九年的結婚周年詩中取出,寫道:「同夢匆匆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侏儒方朔俱休說,一笑妝成伴白頭」,而唐篔也回覆寫道:「甘苦年年慶此秋,已無惆悵更無愁。三雛有命休縈念,歡樂餘生共白頭」,同一詩體,有情有義;現今人們,又豈能理解這種超越了夫妻、朋友及知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