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縴夫的腳步

確實是被「縴夫」一詞所吸引,甚麼是「縴夫」?如作者小思所言,縴夫就是指用自己體力把載重的船逆流而上,再拉到目的地的腳夫。在她的筆下,大部份的老師都是縴夫,老師的角色象徵了把知識、情感和人情世故教授予學生,彷彿就像把人、事、物運送,乘載。

實然「運送」是副,整書主調的是討論「如何逆流」。香港世事紛亂,一個資深的教育者眼中更有著無限感慨。從小思的筆觸看到的是一個鐵錚錚的人,句句滲透出傲氣、風骨。全書收集了她在這十多年來《明報》的專欄文章,當中最為深刻的是諷刺國民教育的章節。

誰教我們愛國?老實說,從港英殖民時代以來,人們並無受過甚麼特殊「國民教育」。多年來內地一旦有天災人禍,港澳人民總是休戚與共。作者引用了一九六二年大逃亡潮期間的一則花邊報道反映當年情況:「香港有許多小舞廳,每天設下午茶舞。但五月期間都停業了,因為許多舞女要去新界教濟難民。請今天讀者別想歪了,她們跟平民百姓一樣,帶著食糧藥物,拋給即捕即解的中國同胞。」看到這裏,想想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會這樣做?

小思的教育理念是烏托邦。然而,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我不明白,何以港澳這樣發達的地方不能使用「學卷制」形式而行?政府與其資助學校製作「大鑊飯」式的教育制度,倒不如將資源放在家長手中,由他們選擇最好的學校,把學店或差劣的學校淘汰,這樣才能讓教育生生不息存活下去,而不是讓縴夫承受「逆流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