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淺說旗袍

近日參觀了一個以蒙古為主題的展覽,政府藉此向澳門市民推廣幾項非物質及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中最為吸引的莫過於展示一襲襲精緻的旗服,造型、刺繡均一絲不苟,亦有部份歷史資料值得深究。

會場內提及到蒙古的科爾泌部落,清代多位皇后妃嬪幾乎全由這部落一手包辦。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一共出了數十個皇后、妃嬪及貴人,當中最為有名的是博爾濟吉特氏,這個被稱為「黃金血」的氏族,在女真人的角度認為這才是確保血統純正的唯一方法。

皇太極在很早時期已經逝,多爾袞在許多問題上都會與孝莊文皇后商量,亦由於清初入關後對漢人必須有所箝制,例如清朝易服等問題,滿清男子多為國事籌措,很容易理解「服飾設計」這權利旁落在蒙古女子手上,旗袍的原型,亦是基於旗服的演變而來,亦可說是孝莊的個人時裝設計。

從今次的展覽中看到,女真人不論男女,確是一個馬背上馳騁之民族。女裝旗服之原貌是為了方便女性騎馬所設計,高領則為防風沙入侵。從故宮現存的肖像圖看來,差不多要到二十世紀初才出現我們看慣的「新式旗袍」,與旗服之不同,乃將旗袍下擺一升再升,寬袍大袖改為貼身剪裁,腰身窄小、開衩變低、領型變矮及不穿褲子,起初為上海妓女之衣飾,後因幾個出名影星如林黛玉及桂月英所帶動,引至名媛、太太及小姐們紛紛效尤。

事移世易,儘管今天已不流行穿著旗袍,但在外國人眼中則視旗袍為極具異國情調的衣飾,亦是東方女性的佼佼者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