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也曾港產電影 (完)


談到喜劇,近五年來除了有一、兩套賀歲片外,純喜劇電影幾乎絕跡,偶爾看到的一齣半齣喜劇,多半也是慘淡收場。

記憶猶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產喜劇的那一段輝煌歲月,此情此景似乎已不復再,即使大時大節在公仔箱裏播出的喜劇,仍舊是九十年代的貨色(劇情及對白也能背誦),證明了長江後浪推不了前浪也!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日,看到許多人自拍Youtube、撰文或錄音記下生活中的有趣好笑題材,因此,如果說缺乏喜劇素材,絕對是自欺欺人。導致今日的結果,除了電影行內的不濟外,更重要是政府沒有提供資源,例如一個新晋導演要向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申請的程序有如電話簿般厚,而且要求極多,最後亦未必能得予批核,試問如何令有志者入行?正因如此,投資者亦只能來來去去用同一批演員、同一批編導,甚至是同一批的電影工作人員,塘水滾塘魚的情況下,只會令前台幕後所有工作人員薪金極高,爛戲演員也能收數百萬之多,亦同時令電影橋段黔驢技窮,毫無寸進。

幸而,今天有互聯網,令到一班的創作人及演藝人不用再靠傳統媒體就能成名,也是同時令電影院吸引力大大下降的原因之一。即使如今的3D4D技術,其實也只是「花招」,重要的還是靠電影情節去留住觀眾。周星馳、賭神系列及其他搞笑喜劇的光景能否復再,這相信還是要靠多方面的配合,而非單一努力可成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