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也談港產電影 (三)

回歸基本步,何以觀眾要花錢花精神到戲院看電影?這該是所有電影工作者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一套大卡士,不惜宣傳功本的電影是沒有用,劇本的好壞才是成敗的關鍵因素。

近二十年來的港產電影,來來回回都不出幾個題材,警匪、愛情、喜劇、古裝武俠、功夫及恐怖懸疑,幾乎都是這些類型。我並不是要說這些類型的片種已不受歡迎,事實上,基於上述的題材大原則下仍然能夠寫出許多好的劇本,但近年見到的都似乎是江郎才盡之作。

不要說與荷里活影片競爭,近年觀眾極其樂於入場觀看鄰近亞洲區域的影片,而且口味亦有所改變,變的不是大變,而是厭倦了那種墨守成規、毫無新意的橋段。就如日本的《禮儀師之奏鳴曲》、印度的《作死不離三兄弟》、台灣的《那些年》或韓國《我的野蠻女友》,無他,此類戲路以往港產片中也是似曾相識,舊瓶新酒,但別人的另一種剪接、嶄新的角度和視野卻又吸引了一眾年輕人的市場。加上,鄰近亞洲電影的製作比港產片更為嚴謹認真,就如近年的日本、韓國及泰國恐怖片,故事的創作性及驚慄程度可與荷里活製作媲美;台灣的偶像青春劇,幾乎完全不會起用一線明星,靠的都是一張張清新面孔,只因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情懷依舊,成功之處就是劇本中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