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文窮而後工

與文友交談,有人仍堅信「文窮而後工」乃絕對真諦,飽嚐世味秋荼苦,才能深沉作慨嘆,寫出傳頌千古且感人肺腑之神筆來。可是,在這個世代,看來越是窮,就越難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老一代的人,總是認定只有苦學生才能對人生有深刻的體會,這是浸淫在糖水中的人永不覺察的一種心情。當然,世道素有「文固窮」之說,文士的貧寒,在詩人墨客中經常有著透骨的感受,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詩聖杜甫對齷齪居中的感慨萬千,千古以來揪動著人心。又如「老病有孤舟」的凄涼,更叫人由心底寒顫出來。陸游也曾說「作詩博得一世窮」,可見做詩為文不是謀生之道,還不如開檔賣「咸脆花生」更能圖個糊口。

然而,這個世代,我們如果將「窮」作為寫好作品的條件,那就肯定恐怕好人,更加沒有人再加入寫作行列來。財力限制了知識,這是不曾的事實,「窮」只會成了文化人、寫作人的制肘,局限眼光,貧嗟道路難,連多訂兩份報紙、數本參考書或數份雜誌都要算來算去,最終為了減省開支而省下來。又或,本來要多參加活動或座談會,也因為身有數職而無法出席,更無暇多讀、多思,對學問有更深入的研究。

貧窮只會令天地狹小,要命的是使人忙於應付生活,眼睛再也看不到彼岸。正值新春,還是要俗氣地向讀者說句「恭喜發財」祝賀各讀者及文友。「文窮而後工」,希望不要再出現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