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告白》

「良知」這個名詞,我們了解的到底有多少?

雖然編導以誇張的手法去描繪人類的劣根性,看似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裏,但又是切實的校園生活橋段;個人認為,作者希望大家反思的,卻是深層次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影片以作為老師的松隆子報復為主軸,藉以一場又一場的告白表述了自己的殺人計劃,從而令二名殺害了自己女兒的學生得到報應。至於該二名學生殺人的動機,其實純為引起母親的注意,加起松隆子這個母親的角色,三個母親都是自私的,甚至可以說由於他們的自私表現,扼殺了這三個孩子的生命。

兇手A自小為資優兒童,殺人只想引起母親注意;兇手B只想利用殺人來肯定自我能力;正因日本對十四歲以下兒童犯罪採取豁免起訴,二人覺得殺人其實沒甚麼不大了,也希望透過此舉動令家庭或朋友對自己刮目相看。然而,即使出事後家庭仍舊採取著同一套的錯誤道德價值,B母親過份溺愛,A母親卻置若罔聞,毫不關心。至於松隆子這個母親,在女兒出事前有沒有對子女採取一個錯誤關愛態度?有沒有對「良知」這二個字作為身教?法律制裁不了的人,又是不是要採取報復的手段去作出傷害?值得深思。

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的成年人世界,雖然不會以殺人去報復自己厭惡的人,但也會用盡一切方法去排斥、藐視或說壞話等手法去傷害別人。禍去禍來皆自招,儘管《告白》只為電影,現實世界,相信這些人的子女、朋友都會看在眼中,報應終歸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