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聲音、氣味、回憶的印象

每到過一個地方,朋友都熱衷的問對某國留有甚麼印象?

從機場、汽車到酒店,卸下行李,馬上便舉腳開始行程。走到街上或著名的建築物附近時,都會有感「到處楊梅一樣花」。所謂的印象,經常也是流於媒體報導,電影浪漫橋段、文章的描繪或照片等。

現實不過,肯花上高昂費用的旅客與背包旅客的眼光和感受,相信會迥然非常;正如有人認為法國乃充滿文化氣息、美酒佳餚的一個浪漫城市;亦有人感覺這是個傲慢無禮、放浪形駭、滿地狗糞之流。

即使新聞,出發前一直緊貼時事脈搏,但當真正到達該地之際,哪裏來聽到的新聞,擔心的反而是天氣變化、航班及塞車問題。

有朋自遠方來,不曾逼迫由他們口中吐出個澳門印象來,匆匆的幾天旅程,怎能道中箇中感受。就連自己,活在這裏數十年,對於澳門的人文現象可能也是瞎子摸象,因此,不如讓朋友謹記著葡餐、豬排包、賭場、大三巴或杏仁餅等「特色」就夠,「本色」還是留給我們自個兒領悟吧!

不論是公、私務的吃喝玩樂,又或是遊學、深度之旅,各人都有各人自己喜愛關注的部份,「印象」,永遠都是抽象。寫到這裏,忽又讓我想起小時候賣粽子的叫賣聲,木屋前的白蘭花香和學校小賣部的油器味道。也許,真正可以對某地留有印象的,都是簡單不過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