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一個人在途上

幾乎每隔一段日子,都會重溫郁達夫的作品。「為人夫、為人父」,他絕對是不合格,但文章和詩作卻又寫得絕妙的好,至少每次閱讀,都會帶來另一種的體會。

或許,天道都是無情,因此詩人們總是濫情,亦只有將感情缺堤才能讓這世道得以平衡。行文中提及的人、事、物,感觸良多,尤其是描述個人的「孤獨時光」,兒子死了,愛人崩潰,令作者對孤獨有了另一番感悟。

說到「孤獨」,我卻有另一種看法。誠然,每一刻的生活,「孤獨」都在陪伴著,從未離開。你以為在熱鬧的人群中、慶生會、娛樂場,甚至吸毒,那能逃得過她嗎?反之,越是鬧哄哄的地方,只會越感到她的存著。至於一個人單獨時刻,她又不斷的提醒,提醒著你過去做過的種種事情,有好的,有壞的,有人認為這是無聊透頂,盡量要讓自己淹沒在人群、互聯網或對話中,不讓孤獨的存在,因為一旦她步近,人就會害怕起來,害怕別人訕笑自己一輩子都是孑然,害怕面對過去的失敗,害怕面對將來......數之不盡的怕。但是,怕,是不是就能逃避孤獨?與其逃避,反而真正的面對還來得更好,現今社會喜歡過分強調某一學說理論或提倡所謂的「團隊精神」,於許多人而言卻是弊多於利。一個人在途上,如果欠缺追尋人生的個體意義,活著相信也是行屍走肉;雖說金錢重要,但並非人生之最,因為我們追尋的永遠是心靈食糧,這也是構成家、國的重要元素。

孤獨,如果要你用筆寫下這個感受,你會產生怎麼樣的聯想?可能大部份答案都是負面。今天,不妨用另一個心境看待孤獨,或許,會有好些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