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麥兜版的《清明上河圖》


齊白石對藝術的看法,正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誠然對一般的非藝術工作者而言,實難於理解。太神似,則媚俗,成了「標本」,那倒不如看實物或拍照;不似,則欺世,失去了藝術原貌中的「真」,難與觀賞者產生共鳴。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時期由開封至淮河的繁華景象,由大型的屋宇、城郭、船隻及樹木,乃至人物、攤販陳設、文字、牲畜及衣飾等,巨細無遺的繪出。全卷內容豐富生動,嚴密緊湊,一氣呵成。人物多達五百多人,穿插著各種情節,條而不紊且生動有趣。

這次由上海政府與澳門政府合辦的《清明上河圖》展覽,吸引了不少澳門市民前往觀看,由於是動態版,感覺像極了將「麥兜」強加圖中。誠如齊白石所言,似與不似,靠的主要是觀賞者的想象空間,而《清》的奧妙之處,正是靜中帶動,動中帶靜,想像盎然。如果將動畫的意念強加其中,那就未免失去箇中味道。缺少文字的閱讀,看罷後除了感覺有趣之外,還有甚麼得著?況且,世上的名畫多不勝數,我們幾乎不曾見到動態版的《蒙羅麗莎》、《最後的晚餐》或《創世紀》,難道國外沒有這種技術?

創作動態版的作者驕傲的認為這是中國的一大突破,當然,如果單從入場人次及經濟效益看來,這種具備音效和動畫的「即食文化」確是令人受落非常。也許,說甚麼都是徒然,跟隨市場的步伐才是王道,否則我等老古板更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