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贗品 vs 創意產物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US Trade Representative)向全球發表一份侵權報告,指出十六多個國家對世界牌品作出嚴重侵權,香港乃唯一國際都會,然而也難逃厄運,女人街躋身其中,成了販賣贗品的黑點。

實然,見怪不怪,贗品利潤之高,使得人心甘情願鋌而走險。「一雞死一雞鳴」,贗品販子不可能絕跡於世,因為消費市場永遠存在,要打擊此等罪惡,說甚麼海關要持之以恆,蒐集情報定期掃蕩,全是廢話連篇,試問誰的家中沒有數件贗品?

說到這裏,不妨將角度一換。歐遊期間,旅遊區同樣遊人如鯽,聯袂成蔭,此時此刻,我們願意付上高昂的成本購買一些手作的紀念品,那時候,還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甚麼Hand made、甚麼難得一次歐遊、甚麼手工精緻等理由;其實甚麼都不是理由,此類土炮原創手工藝品異常受落之原因,無不與當地歷史背景及包裝有關。因此我們每到歐洲等地,很少聽到朋友以購買贗品名牌手信為樂。

這到底說明了一個怎樣的概念?

要杜絕贗品,老掉牙的道理,還是要從教育做起。崇洋媚外,我們經常為外國的產物面上貼金,外國嘛,甚麼都是高檔;大中華地區,賣的都是A貨產物,似乎才子所說的小農DNA又在作祟,卻又一矢中的。別的不說,就以澳門為例,除了老婆餅、杏仁餅外,要本地人說出有甚麼獨特的手信能吸引旅客購買,開不了口吧!所謂豐富的世遺文化、景物及歷史故事,我們似乎不懂好好的利用。

曾經報導過澳門土炮製作的Banner Bag,橫額獨特美觀之餘卻又別樹一格,甚具市場價值。然而,多年來政府卻不曾協助過這些蚊型企業,負責人試圖向澳門政府合法申請取得相關的廢料卻遭受拒絕,與拾荒者無異至今只能在垃圾站內搜集材料,推廣亦是十分局限,試問官員經常掛在口邊的推動創意產業到底是怎樣推動呢?

與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打擊贗品,何不建立自家本土品牌?自由經濟社會,即使政府不予之協助,但亦希望保持一個相對公平且合理的營商環境,以便創業家生存。贗品,說到底消費者是不恥於買,只因沒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現才會助長販子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