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從《哈姆雷特》想到抗爭


「顧慮使我們都成了懦夫,也就這樣子,決斷決行的本色蒙上了慘白的一層思慮的病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難題。」

以上的經典對白全來自於莎翁筆下名著《哈姆雷特》,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了主人翁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亦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意義和探索。乍看之下,看似復仇的橋段,隱藏的卻是深層次的抗爭意識,尤其劇中寫到屠格涅夫的「前夜」,是忍受、順從、反抗抑或對決?最後的決定令到主人翁以生命之血來灌概革命之花,全是因為鬥爭的種子在其心中已經萌芽,爭取的豈為寸土,而是人類生存的尊嚴、價值和意義!

從近日埃及、利比亞等國的抗爭活動來看,民主之花已逐步在許多獨裁主義之地遍開,狂人卡達非是比獨裁更獨裁的人,當今天下能與之匹敵相信只有北韓金正日罷。狂人政權始於一九六九年,歷史上,利比亞的政變多不勝數,由於地大人口少,國境東部長期貧窮,令這個仍以部落割據的國家越走極端。至於埃及,近這十五年來大學生人數不斷上升,Facebook、Twitter或網誌等風行,要在網絡上發動遊行、集會及示威易如反掌,因此穆沙拉夫的下台,前後也不過二星期已而。整個世界正受著互聯網的影響,「獨裁」二字似乎已成過去。

無獨有偶,這夜重溫莎翁作品,當人受到強烈壓迫,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抗爭以求重整乾坤、博擊奮進,亦是這鮮明人物的閃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