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內地造假成風

有時候,不得不對內地的產品存疑,儘管別人說這是一種歧視。

其實想深一層,這並非老百姓的錯,而是社會使然,令人不得不依隨這個生存模式。

生活在港、澳社會,創意及執行力二者是可以並存的,當然,回歸後我們多少也受到一定的制約,但相比內地而言,我們還是幸運的一群。

執行力如果得不到實現,那麼創意就是枉然,而且,創意空間只會越縮越窄──足以扼殺一切。無線的新聞透視,揭露了多個省市的著名大學均有寫假論文的現象,當中包括了教授、院士及校長級人馬。說真的,這樣的新聞確是屢見不鮮,因為在不擇手段的社會裏,結果才是答案,過程一點也不重要,就連我們學習亦然。

現在讀的碩士學位裏,經常的反思反問自己能學到多少,學到的又是否有助思考,又或對日常生活有所啟迪......,我也相信,少部份的內地生是重視學習,尊重原創精神,可是很大部份的學生卻攻利得很,這樣的學習雖然是同樣的畢業,但有意義嗎?因此,長而久之,國內的不少學位只是因應市場需求而設,當中的教學步伐、學生質素及課程內容等,都沒有一個特定標準,更遑論達到國際標準,就連數據也是亂作,院士、校長抄襲問題比比皆是,難怪許多國家對中國內地的畢業證明或學術地位不能予以承認。

該節目的尾聲部份,播出復旦大學校長對事件的看法,他也直語不諱的指出那是政府間接造就此等問題出現。令我突然想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所言道,這確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不到任何人或國家插手干預,可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