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鑑賞型文學的淒愴

一向以來,鑑賞型文學乃是可悲的叢書,經常是大型書店中的「雞肋」貨品。

在書籍消費市場裏,這類「非走俏商品」要追逐利潤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無利可圖之下,能夠有詩集或古典文學之類的作品出版,實是難得。

作品結集出版是極不容易,奇怪的是,以認識的文友中,即使有機會出版,他們連自己都甘於讓她悄然面世,即使擁有專欄,也自謙自抑,不提半字,不作宣揚,更不屑吹噓,似乎,這都是文人的清高,又或是淡泊名利的一種心態,極具文人之風采。

「有麝自然香」是有它的道理,但如果將之移到純文學上便有微消極,即使如蘭似麝般幽香,但遠離人間就根本不知她的存在,因此,必須要讓她吹吹風,香氣四溢,即使不能令人愛上,但起碼令人知道。既然要得面世,就要讓這作品有其生存空間,這不是為了吹捧或大力宣揚,擴闊銷路,而是為了推動整個地方的文學發展,亦只有這樣,文學的幼苗才能在石縫中尋找到一線的生存空間。

這個年頭,仍然能夠堅持搖筆桿寫詩寫詞之人,當然是值得人欽敬,相信他們本已是不好名鶩利之族,可謂清高得要命,難道仍要令自己的瀝血作品也成一種小眾之流嗎?沒勁吧!恐怕再沒有後之秀能提起興趣參與個隊伍。

消費型文學的優秀永遠處於領導地位,純文學的市場已經是不合時宜,如果讓不合理的市場再不合理下去,這種既無經濟利益,又無社會效益的事,還有必要幹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