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讀李煜詩詞

如果李煜不是生在中國,不知會不會也是一位著名詩人?中文字中的情感多變性確是一種活潑的語言,倘若李詩人將感情投放到拉丁語或英語上,又是怎麼一回事?天曉得!

世間萬物,得不到的似乎是最美;留不住的,往往叫人牽念.......歷史無假設,或許,不是亡國、不是深情、不是傷春悲秋,就沒有今天的詩詞。

龍生九子,皆各有所長。縱然世人說他不是一個好君王,那又何妨?古來詩人皆寂寞,與其說李煜是浪漫主義者,倒不如說他是個孤獨歌者更來得貼切。語短情長,虛虛實實,卻能表現到他的人生寫照,尤其在亡國後,那種唏噓無奈中卻有感人肺腑的孤獨感。舉例說,《謝新恩》中「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又如《清平樂》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無不感慨人世滄桑,對景難排,心中的哀傷無可傾訴。許多表面上寫情寫愛的詩句,當中恐怕也是其本人的心境與心情而已。因此,還是那種老話,自古而今,詩人無一不是孤獨的。

東坡先生雖對李煜下了「此人追懷故國,哀康淒創,終不如眷戀宮女之情深」,又說「與女眷們戀戀不捨,怎的不亡國」等論。然而,在詩的意境裏,往往揮淚的只能是對宮娥、女眷,沒有此等的繾綣情深,又怎的能流芳萬世,成就千古不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