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繾綣詩情

詩人、作家的悼亡之作,往往都是感人至深。除了他們擅用文字,精準地表達內心感受之外,他們更對情感往往有一份異於常人的看法,字裏突顯了生離的惆帳和死別的憂傷,依依難捨的繾綣情感。因此,詩句之所謂能流傳千古,也是不無道理的。

要說悼亡詩詞,當不會遺忘納蘭三子的詩詞,其中納蘭性德的《南鄉子 為亡婦題照》可見一斑,「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命運播弄,全詩盡顯納蘭對亡妻的情份,凄婉情深,至為感人,讀之催人淚下。

人到老年,驟然失去了數十年來互相扶持,彼此砥礪的另一半,留下來的一個人要面對著何等的巨大悲愴和哀傷?不過,既然傷心之情難以排遣,納蘭那就索性沉浸其中,他對感情一再的傾瀉,在心中回味妻子臨別的話,在夢追尋妻子的身影,似乎忘卻了自我,最後將生命投入到死者的懷念中,透露出另一種強烈的生命體驗,那是多麼高尚美好的送別情懷。

至於台灣詩人余光中的《紅燭》也是另一種的境地,「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曾經照耀年輕的洞房──且用這麼古典的名字,追念廈門街那間斗室。迄今仍然並排地燒著,仍然互相眷戀地照著,照著我們的來路、去路。燭啊越燒越短,夜啊越熬越長;最後的一陣黑風吹過,哪一根會先熄呢?曳著白煙?剩下另一根流著熱淚,獨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最好是一口氣同時吹熄,讓兩股輕煙綢繆成一股,同時化入夜色的空無;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說,但誰啊又能支配,無端的風勢該如何吹?」任憑時光流轉,即使再過多一百年,也能讓人感動。因為詩中滿滿的流露著伉儷深情,動人心魄,也許,此情只屬於年紀稍長的人才能深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