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戲改 (下)

最近留意到白先勇早前在台灣辦的大型音樂劇──青春版《牡丹亭》,這些精緻藝術配上全新的音樂、佈景及演員,頓時感覺清新,為崑曲戲碼注入生機,訪問中看到場內坐到虛席,滿眼皆是年青觀眾,相信也是近年來戲曲難得一見的光景。

話說回來,世上沒有不改變的藝術形式,近年的粵劇演出多半已由四個多小時改為三個多小時,正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心理,即使是粵劇迷,要訓練出一副耐性和一副可久坐的腰骨也是難受,若然不加快唱段節奏、情節鋪排,可還得了麼?而且,粵劇舞台藝術不同於其他影視作品,影視作品表現的主要是生活的自然形態,而戲曲則著重舊有的場景、史實,更要通過唱、做、唸、打表現出一種高度的藝術文化,所以粵劇要抓住觀眾,應該要從提高藝術性著手,把這種戲曲藝術琢磨成一件精品,正因為舞台上的才子佳人、帝皇將相以及忠考節義的倫理已過時,觀眾難以再有投入感,但戲曲是「精品」,情動人、美悅人,猶有大量的欣賞及歷史價值,只要能仿效白先勇的改編,相信黃昏時期的粵劇藝術仍有自己的風光。這,就如傳統美食般,月餅、年糕或油角等已改革,大個頭的改為迷你型,注重健康嗎?可改用植物油或少甜等,因為大家在夾縫中還纏著一股習慣了的感情,要維繫著這份情那就必須迎合市場所需,不欲離棄!

「戲改」本是個很大的難題,要真正的改革,相信還有許多斟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