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柏林圍牆倒下二十年

一九四八年的波茨坦會議訂定了東、西德人往後的命運,這就如希特拉在《我的奮鬥》中提及,戰敗者永遠只能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場,沒有任何生存或發言之權利。

當年柏林圍牆行動最強激烈的,莫過於七、八十年代蘇菲紀念教會牧師希爾德布朗特,他發動近五千人連署,積極要求拆掉整座柏林圍牆。一九八九年,在德國人沸沸揚揚的情緒下將圍牆拆毀,東、西德在名義上整合了二十年,但實際上問題依舊,文化差異、歧視及失業高企等問題嚴重,經濟復甦遙遙無期。專家指出,即使往後的二十或三十年內,此等社會問題仍舊困擾,東、西德合併註定以「失敗的婚姻」作為收場。

今天德國首相梅克爾誕生,多少也是因為當年戈爾巴喬夫的造就,如果沒有二十年前那一幕,梅爾克可能成為東德體制下的另一個政治受害人,或者成為一個流亡的持不同政見者。柏林圍牆的倒下,除了意味著是兩大陣營的敗退,東西方冷戰結束外,更是兩個意識形態的整合。

近日重看德國電影《竊聽者》,刻劃了東、西德人民間心中的誤解,導演不斷以東德文化底蘊去冰釋兩地隔閡,最後更令西德特務黨性下沉,透過音樂在竊聽過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救贖;這有點像當年捷克「天鵝絨革命」,所有人都在希特拉的陰霾下走出來,即使經濟民生未盡如意,但心靈還是得到了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