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吃透紅樓


放下厚厚的四大名著已有五、六年之久,這次一讀就讀了幾天,不像初中時為了考試而背誦那篇節錄《接外孫賈母惜孤女》般死記爛背,回想起來,傳統的港、澳教學確實抹殺了我們不少創意細胞,造成一個又一個的「餅印學童」。

今天第三次看到《紅樓夢》卻是給我令一種感覺,對上一次讀時候只沉溺在寶玉與黛玉間的關係上,此趟靜心下來,細味的是榮寧二府上百口人的情節、場景、穿戴、鋪陳及大小筵宴的食制等,端的都是粉淡脂紅,令人目不瑕給。

無可置疑,出身官宦人家曹雪芹必定是一個食家,否則難以寫出一段又一段對美饌的描繪。自劉姥姥二進大觀圍,討得賈母的高興,在王熙鳳的筷子上被餵吃茄鮝,竟不相信這就是茄子,當然,因為一道茄子幾乎要經歷十多個程序而成,聽得劉姥姥也出神。在第三十八回中的那個螃蟹宴上,光是辟腥羶也得用上菊花葉、桂花蕊熏過的綠荳麵線等等;因為黛玉身子弱,吃了一點螃蟹後便覺心痛,喝的熱燒酒也是用上合歡花浸的酒而非黃紅酒。若說巧究,這些宴會也只能「靠邊站」,薛寶釵所吃的一道「冷香丸」可堪此書之最,需要用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時節花蕊再以極度刁鑽的方法炮製,相信若非具有對食材精雕細琢之情操,試問怎能寫出此等鉅著!

難怪,經歷多個世紀後的今天,《紅樓夢》仍能吸引不同界別的學者去研究,確是巧得令人心動的奇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