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回首我們的十年 (二)

看到寂然先生短文《有故事的人》,當中說到近年經常提到的「集體回憶」,到底它蘊含的標準是甚麼?腦海盤旋一個問題──「十年前的澳門是怎樣」?相信很多朋友頓時也要靜心一想,看看有沒有我們口中所說的“回憶”存在。

彷如昨天,一切於我而言也是記憶猶新。能夠見證到一九九九年回歸,對個人來說是一個絕對值得懷念之事,與香港的情況豁然不同,難聽一點的說當年的澳葡政府只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我們,因此回歸以來,澳門人並不抗拒由自家人來管治。另一邊廂,賭權開放及自由行政策確實令市場一片暢旺,同樣,這也是令小城蛻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小漁村驟然變了名城,一年內吸引二千多萬遊客,確是令人喘不過氣來。相信,大家忘不了的,是當日一片令人留戀的靜謐、一塊唯一的紅樹林令黑臉琵鷺絕迹、山坡周遭也建了高樓,還有純樸的民風......一切一切,變得讓人遺忘了原有的澳門面貌。還有,改變的是我們的心,經濟發展確實令人收入增加,人也因為工作變得匆忙,親友間以往相見時的寒喧也由短訊或電郵等代替了。

看到十多年前澳門畫家黎鷹先生對澳門的寫生,儘管景物衣舊,但感覺已完全不一,缺少的可能就是那種靜逸的氣息!到底,我們該選擇哪些回憶作為澳門人的集體回憶?或許,我們永遠也是徘徊在迷悟之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