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欣賞「前拉斐爾派」畫系



近日,在網上瀏覽時看到一些電影介紹,因而慕莎士比亞之名特意到影碟舖內找尋由馮小剛執導的《夜宴》,整劇依照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作為藍本而改編,外國劇目強行搬套到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別扭之餘且完全表演不出莎翁筆下的意景,雖說被兩岸四地提名,但於筆者眼中只是一齣失敗之作!

在未認識《哈姆雷特》這套著名的「四大悲劇」之前,中學時代就已被畫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筆下的歐菲莉亞(Ophelia)深深吸引。那一幕講述歐菲莉亞因父親被殺和被哈姆雷特出賣而跳湖自盡,畫中描繪正是她在湖邊溺死的情景,漂浮在河中的少女屍體,伸開雙臂準備迎接愛情,換來的卻是一臉茫然的表情,表達死亡對女主角來說是另一種解脫。成畫於1852年被稱為天才畫家的米萊,完全將畫中的悽美、恐懼、細節和意境表露無遺,畫的精彩部份是將水中半浮沉的透光感拿懾得宜,像真度極高,筆者每每都可以欣賞半小時以上,令人著魔!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的畫是文藝復興後期的主流文化,為日後延伸發展的印象派及抽象派系奠定了穩固的基石,他們倡導回復十五世紀文藝復興前的畫風,打破米高安哲奴時代日漸趨向機械化風格的藝術,以創造具有情感、細膩筆觸和自然情景的畫作以及雕塑為主體。

名著配名畫,才是閱讀的上佳之法,使讀者更能理解當時歷史的背景及作者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