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憶陸鏗

陸鏗是何許人也?了解「六四事件」始末的人,都聽過這個響亮的名字。陸鏗的一生就是一則精彩的新聞,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香港的《百姓》半月刊中刊登了他訪問胡耀邦的文章,為「六四」民運埋下了導火線。

上月聞得陸鏗逝世,稍有感觸。他經常自道「一輩子只做過兩件事,一是記者,二是犯人。記者要永遠保持初戀的熱情、戰士的勇氣、宗教的虔誠和殉道的精神」。曾坐過國共兩黨二十二年監,即使坐牢或嚴刑拷問都始終如一,堅持和敢言的作風成為港台兩地新聞界人士嚮往學習之楷模。這位被譽是「永遠的記者」的傳奇人物,在晚年時出版的《陸鏗回憶與懺悔錄》中寫道當年最為後悔的事,是該次訪問間接令胡耀邦下台,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日後的變天風雲。當年六四事件的關鍵學運領袖,像王丹、李錄及柴玲等人現時都散佈世界各地,終其一生都不能踏入祖國領土,這可能亦是他們一生最大的遺憾。幸而,陸鏗的骨灰還能運返雲南老家,入土為安。

偶爾在互聯網上看到吾爾開希早年前的一篇報道,當年東躲西匿的他,現時被台灣傳媒譽為「科技身貴」,一九九九年成了台灣人的女婿後便逐漸開展他的生意,除了擁有兩家高科技公司,同時亦是兩岸的政治評論員,可算是生活無憂。儘管如此,他仍然希望隨時能返回大陸繼續他的夢想──推動中國的民主化,「一定要返回中國,將民主運動當成終身的使命和己任」是他在訪問中經常提到的。希望能透過多年來對台灣的觀察,將這些經驗提供予祖國,以此為借鑑推動民主制度的建立及發展,是他多年來深思熟慮的夙願。

兩個在六四事件中的人物,為筆者帶了一些啟迪。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一書中提及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史實,當中曾寫道:「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聚財寶,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怎樣的人生才算是無悔?耐人尋味,值得再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