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特色小吃

不是編輯、排版或校對人員的錯,今次的題目《特色小吃》中「特色」二字故意用上刪除線。

自問甚少踏足內地,但對中國人的烹調技巧滿懷信心,甚至可稱得上是藝術的表現。依稀記得到北京旅遊已是十年前的事,那時候的街頭小吃至今仍津津樂道,甚麼艾窩窩、豌豆黃、炸醬麵及羊肉串均令人難忘。

近日聞得北京某大食品企業希望整合全部的街頭小吃,目的是為了將特色小吃成為國營企業,內銷及出口到各地,他們認為只有對食品加強質量監控及採取劃一標準才能達至品牌效應,否則中國小吃永遠濟後。在採訪期間,記者也親身試過兩種小吃,一種是沒有依照規定而做,另一種則是監控下製成的,然而答案其實兩者是沒有多大分別。

無規距不成方圓,誠然某些街頭小吃為了招徠顧客用了許多不正宗的烹調手法,某些更令到原有的味道面目全非,影響遊客對小吃的印象。可是,既然稱得上是「特色」,那就必定由不同的店主來決定,才能突顯某種小吃的獨特性,亦唯有這樣才能迎合到不同類型顧客所需,小眾最終也能撕裂大眾的。有道是,澳門的正宗葡菜其實味道濃烈,大蒜及鹽份比例極重,相信也不是每個港澳人能夠承受,因此才會洐生出不同的Fusion菜餚,令某幾家融合了廣東特色的葡國食府馳名。而且,中國人還是對市場定律不甚了解,一切將會由市場作出淘汰及懲罰,根本毋需憂累。

說真的,與其統一食品的外貌或味道上,不如將視線轉移往食品的原材料上,輿論壓力只會斟酌於材料的不潔、毒害及加工等問題,只有這樣才不至重蹈當年奶粉事件的覆徹,成為國際間的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