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八年,中國走了近三十年改革開放之路,到底我們在談論的是「改革」,還是「經濟改革」?而「改革」和「開放」也是兩個不同的名詞,這三十年來,是「開放」還是「改革」所側重的比例較多?
回望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的經濟理論是「先讓部份的人富起來,才讓整個中國富起來」,旋即聯想這將會造成極大的貧富懸殊差距,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問題;在市場經濟還在起步階段,當年要將財富進行重新分配,到底誰最有資格成為首批富起來的人?延伸下來的答案,顯然就是政治權力支配者才有資格,「患寡,患均及患貧」等連鎖性問題亦不斷擴大。
「金磚四國」的發展中,無可否認,這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居首,市場潛力之大更是難以想象。當年的新富階層出現後,勢必成為了反對新經濟政策的重大阻力。然而,由於缺乏一套完善的社會及法治制度下,為求富貴,無所不為的情況屢見不鮮,光怪陸離卻不感詑異;正正就是缺乏了一套「資本道德論」的基礎認知。就如早前毒奶粉事件,今天的內地人看來也習以為常,不曾感到需要有任何的反思。
經濟不景,左派政治勢力近年迅速冒起,這說明了社會改革不是單只是開放市場的經濟發展就能走上富強之路,歸根究底,還是一條政治改革之路大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