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沒有抗爭,哪有改變!


「毓民出蕉,非同小可。」社民連三子在本月前後大鬧香港立法會。先向任志剛質問有關監管銀行不力之事,直斥其態度傲慢;後在特首施政報告會議上「掟蕉」,可以說得上是創香港議會文化之先河。

一個開明、開放及有言論自由的社會,透過合法的抗爭活動是對政府監察的一種最佳手段,一人一票選出來的議員絕對是能夠代表市民的心聲。雖然香港幾份左派報章包括文匯報、大公報及星島均強烈讉責社民連的言行,說他們不知所謂,會堂之上難以容忍粗暴行為等;但亦同時間有許多人舉腳讚成他們做法,況乎他們也不會理會外間之風言風語,這正是社民連獨有的政治立場。

打從社民連進入議事堂的一刻開始,就意味著整個議會民化的全面革新。不知是事有湊巧還是真的起了作用,任志剛經過黃毓民一輪炮轟和當眾質詢後,馬上向特首申請提早退休,估計他的政治生涯將在年底前便會結束。眼見之事實,其他的議員例如黃成智及詹培忠等人亦開始相繼仿效,相信在不久將來真的可以改變整個議事堂的風潮,罵聲四起。

如馬丁路德‧金所言:「改變是不是自動到來,而是需要經過持續不斷的抗爭。」當香港市民知道只要選出能夠代表自己發聲議員之時,慢慢就會迫令所有的議員朝向這個方向發展,因為只有通過抗爭的手段,才能夠爭取到應有的社會福利,改善自身的生活環境。反觀澳門,真的不知何年何月有這種議會文化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