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三十功名塵與土

遊岳飛祠已不下數次,《滿江紅》的碑文於我而言比秦檜像更為吸引,當中的一句「三十功名塵與土」確令人感觸良多。岳飛的詞意大抵是,人都三十歲了,功名事業(指的是抗金戰爭)太輕微,還未有成就,感慨萬千;世俗現大多指為名譽、權位及利益。

某天在街上碰到中、小學時代的老師,桃花依舊,兩鬢斑白,轉眼十多個年頭難免令人唏噓,令我想到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孜孜矻矻、默默耕耕,除了得到一頭皤然白髮外,按世俗的觀念與標準去衡量,個人所得的「功名」又有多少?

人到了某一階段,總會喜歡縱向的回顧及橫向的比較。自然地,很容易令人英雄氣短,悔不當初──為何不幹這行,不幹那行,否則憑個人才識與專注必令成就一番事業,打响名堂。但,眼見這些老師清淡自如,操守自持,窮半生為學子開啟知識寶庫,引領他們走上人生之路;今天,不少學生已成了青年才俊、高薪職員或商界鉅子,相比下,這班老師仍舊是淡然生活,為著供樓、供孩子讀書而節衣縮食,彷彿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猶記得數年前返回母校之際,同窗詢問一個教職員為何仍待在學校,不向外闖一番;那時教職員答道是為著等待機會,考上公務員云云。多年過去,那教職員果然當上了公務員一職,亦得悉不少老師也拋開書本,到了賭場工作去。我絕不怪這班老師的選擇,因為道路都是自己所選,或許,教師行業在澳門是一份「苦差事」(所謂“苦”可能是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世人對教育的「熱忱」理解又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去?

今天,看到吾師在街上蹣跚的背影,更感社會上有些工作是需要從業員堅持,「三十功名塵與土」?不必向世俗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