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曾蔭權近日在「六四問題」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可是當中一句「我的意見亦代表了大部份香港人的意見」引起了整個泛民陣營的不滿,紛紛以「曾蔭權不代表我」作為回應及即時離場,及後更牽起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理性辯論。
不管「六四事件」對大眾是一個模糊、傷痛、敏感或無礙的問題,二十年前的史實都是不會被人遺忘的。三十年來的經濟騰飛確實令中國人感到鼓舞,然而,經濟發展迅速就能成為一個忘懷史實的藉口嗎?我想大部份的市民都不會讚同這個觀念。其次,不少的香港市民近年均出現了一個概念上的錯誤,不少人認為香港現在的經濟發展主要是背靠祖國,依賴自由行或貿易才得以支撐整個香港經濟,然而事實卻不然,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港、澳兩地對內地的支助多不勝數,包括當年港澳對中國的各項投資佔了四成以上,每次扶貧賑災也是一呼百應,同樣地,港澳人一向也是以自由行形式往國內消費,實情兩者計算起來也只是「禮上往來」。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根本不牽涉「誰欠誰」的問題,我們在理性地討論「六四事件」時只是針對該事件來說,特首何須以「經濟」作為潛台詞去掩飾?再者,歷史無假設,沒有當日的回歸,又何來有今天依靠大陸的局面?
「六四事件」至今剛巧二十年,趙紫陽的錄音最近亦被廣泛公開,二十年後的傷痛是否仍然會被人故意遺忘?